《认知觉醒》:别焦虑,安于享乐是人类的天性

前段时间看《半月谈》杂志的一份报道说,心理学专家认为社会现实中也有“三高”的现象。

分别是社会的变化频率高,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的运转速度高,以及信息干扰程度高。正因为这“三高”让身体产生了应激反应,导致了人们广泛存在焦虑情绪。

有一位年轻人叫周岭,他也和许多人一样,人到中年,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自己却渐渐无能为力,而优秀的同龄人早已奔赴美好的未来了。

于是,他在36岁,一个被普遍认为是老大不小的年纪里,突然意识到要改变这种状况,决定通过学习和探索来摆脱焦虑。

觉醒带来的是,他慢慢地从迷茫到清晰,并且把自己的思考和总结分享到了网上,让同样迷茫和焦虑的网友们从中得到力量和希望。

周岭将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和对应的解决方法,全部汇聚到了《认知觉醒》这本书中。

从大脑构造到潜意识,从学习到运动等,涉及到了各种原理和具体可行的方法,读者完全可以把这本书当做实用的工具书来看。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面对焦虑,不用缴械投降,可以主动出击。从认识大脑开始,发现焦虑的根源,再找到准确的方法就可以击破它。

1、大脑的构造决定了人类的天性

大脑赋予我们思考能力,它强大而精密但又并不完美。重新认识一下大脑,有助于我们弄清楚它是如何控制我们的行动的。

人类有三重大脑,分别是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

本能脑,源于爬行动物时代,主管本能。它出现的年代最久远,掌管着最原始的反射本能。比如,看到危险就逃跑、遇到猎物就捕食等。

情绪脑,源于哺乳动物时代,主管情绪。它大约形成于2亿年前,掌管着情感区域。比如,恐惧能让我们保持警惕远离危险,愉悦可以增强同伴间的亲密度等。

理智脑是人类特有的,这个大脑里的新皮层让我们成为了这个星球上最有智慧的群体。它让人类产生语言、创造艺术、发展科技、建立文明。

然而,当我们做决策时,大部分都是由本能脑和情绪脑来控制,而非理智脑。有以下四个原因:

1)本能脑和情绪脑出现和发展的时间长,都已存在了几亿年,而理智脑只存在约250万年。如果按人类的年龄来换算的话,本能脑差不多有100岁,情绪脑有55岁,而理智脑才不到1岁。

2)本能脑在人类2岁时发育成熟,情绪脑在12岁成熟,而理智脑在22岁才发育成熟,这也证明了人类在未成年时期,心智就是很幼稚的。

3)它们在大脑中占据的神经元细胞数量也相差很大。本能脑和情绪脑的神经元细胞数量占比为80%,理智脑的只占据20%。

4)三重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也千差万别。本能脑和情绪脑因为要控制各种感官,以及呼吸心跳这些生理系统,所以处理信息的速度可达11000000次/秒。而理智脑最快速度也仅为40次/秒,即耗时又耗能。也就是说,在遇到突发事情时,你还没想明白是怎么回事呢,你的身体就已经凭本能和情绪刺激做出了反应。

这样看来,理智脑虽然是我们智慧的来源,但它在本能脑和情绪脑面前,就像一个小婴儿一样无力。

由于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强大,所以人类天生就是要让自己远离危险和避免高度耗能,趋易避难和安于享乐是人类的天性。

2、焦虑的根源

理智告诉我们要学习要精进,可是本能脑和情绪脑则说,歇一歇吧,选择太多了学习太累了,躺平多舒服。

曾看到一位网友讲述他的苦恼,他工作很认真成绩也不错,正好有一个更有前途的机会到来,他想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于是他报名了各种培训班,并且不停地追着培训班老师问:“学哪个教材能进步快一点儿?”,“学哪些课可以让我的优势更大?”

这位网友说,他焦虑得每天都睡不着觉,大脑常常处于“死机”的状态。

选择太多,反而让他无从选择。大脑是追求低耗能的,如果一直处理很多信息,处于高度运转的状态,大脑会选择让你“宕机”。

现在有很多的“速成班”,例如书法速成、写作速成、短视频制作速成,新手到大师仿佛只需一个月。

可是等上完这些课程后,大家发现不会的地方还是不会,速成根本达不到自己的预期,于是就更焦虑了。

相信很多人都喜欢看金庸的小说,在那个武侠世界里,总有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在机缘巧合下得到了大师的真传或者武功秘籍,这个新手在一夜之间便无敌于江湖。

他完全满足了人们试图不用太努力就能获得巨大成功的幻想。可惜故事不是现实,世界上既没有金手指也没有秘籍。

我们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既然都说技多不压身,那就一口气多学点儿,可是时间不等人,那就找能快速到达的捷径吧。

可往往事与愿违,投机取巧下的结果是我们啥也没学会,空留一身疲惫,挫败感和焦虑接踵而至。

说了这么多,焦虑的原因其实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这一切其实就是本能脑和情绪脑在控制,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坐享其成是人类的默认设置。

古往今来人类都是这个设置,但到了现代社会,“三高”现象又把这个设置放大了无数倍,使得当今年轻人的焦虑加大了程度和范围。

3、行动起来,直面焦虑

焦虑是人类的天性导致的,《认知觉醒》一书中有很多方法可以让你摆脱它,其中有几点对我的启发也很大:

1)消除模糊,写下清单

我们在看不清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会犹豫不决甚至逃避。

因为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面对未知的茂密草丛时,就懂得要警惕地绕开,以防止猛兽突然窜出来。这是刻在了人类基因里的意识。

所以消除模糊、看清事实,才能减少不确定性,我们才可能勇敢迈出步子。

想看清自己需要做什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想法写下来。有的人会认为,罗列事项是一件很形式化的事情,毕竟有时候计划不如变化快。

其实把事情写下来,不仅是搞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当你被杂事打扰拉扯时,看着任务清单,能迅速地把自己拉回到主线任务上来。

2)学会取舍,一心一用

同时做多件事,被人们认为是高效率,其实不然。

我曾经读到过一个心理学家做的实验,把参与实验的人员分为两组,第一组一次只做一件事情,第二组则同时进行多个任务。实验结束后评估发现,第一组效率高,而第二组自我感觉效率高,而实则数量和质量都不高。

这里有个心理学的理论是“多看效应”,指的是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经常多任务处理,做得多了,就认为自己确实很擅长这样做,但事实并非如此,熟悉并不代表掌握了相应的技能。

所以,一次只专注于一件事,把大脑的能力集中,舍弃掉不必要的任务,才能事半功倍,消除一大半的焦虑。

3)无关联,不学习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我们读了一本书后,马上认认真真地梳理脉络,做笔记摘抄和思维导图,看着密密麻麻的字感觉特别有成就感。

但当我们合上书本和笔记后,能记住的又有哪些呢?能够参照书本里的方法去实践的又有多少呢?

读书是为了触发我们思考,去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是照搬别人的。

所以,我们要找到书中最触动自己的点,最迫切需要改变的点,去加深理解去实践,让知识为自己所用。

并且多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去主动关联自己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扩展自己的知识地图。

4)用动机转移来保持动力

周岭上大学期间要进行1500米跑步测试,其实跑步并不是他的强项,每次跑都紧张又痛苦。

后来转机出现了,在有一次的跑步过程中,他的目光没有盯在遥远的终点位置,而是只落到眼前的10米左右的地方,每次达到后又盯着下一个10米。

就这样慢慢地,好像玩追逐游戏一样,他也不觉得1500米有多么痛苦,身体反而放松了很多。

周岭认为这其实是一个咒语:并不是在做这件事,而是在做另外一件事。

用在其他场景也适合。比如,我并不是在写作业,我只是在挑战自己的速度;我并不是为老板做事,只是为了提升自己,等等。

这样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告诉想随时撤退的大脑:正在做的这件事情没什么可痛苦可害怕的,从中会获得游戏般的快乐,顺便把事情完成就可以啦。

将动机转移,学习为自己而学,事情为玩而做,释放压力和紧绷的情绪,是保持动力和耐力的一个小技巧。

4

焦虑是我们的老朋友,它会像电视剧里的BGM一样时不时地出来刷一下存在感。

有时你想偷个懒,做不到完全的知行合一,也无需自责,因为成长之路本来就曲折又充满荆棘,大脑还一直在打着退堂鼓。

没关系的,焦虑可以被击败,人的成长过程,本身就是对抗天性的过程。

去做你特别想做的事情,期间不要停止思考,不断修正错的,坚持对的,就好了。

很喜欢一句话:不要和别人比,只和昨天的自己比。那么,每一次胜利就是一次蜕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知觉醒》:别焦虑,安于享乐是人类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