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看了《戴安娜:她的自述》「Diana: In Her Own Words」纪录片,太为动容。加之正在阅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Letter from An Unknown Woman」英文原版小说,奥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的笔触太过细腻,让人为之心疼。一时间诸多情绪,难以抽离……
正文:
从哪里开始说起呢?还记得《诗经·卫风·氓》中那句千古名言吗?“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斑鸠啊,你不要贪食树上的桑葚!女子啊,你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男子沉溺爱情时,尚可脱身离开。女子沉溺爱情时,永不可能脱身。)那我们就从“女之耽兮”,少女爱情说起吧。
先来讲讲英伦玫瑰戴安娜王妃那极为绚丽短暂的一生……戴安娜的一生犹如花火,绽放时极其璀璨夺目,却顷刻间消逝尘尽,令人唏嘘悲恸。她太过美好,美好到把天底下所有与美好相关的形容词用到她身上都不为过。她的爱情似是童话故事的现实演绎,18岁与王子相识相恋,20岁如梦年纪时,便嫁与威尔士亲王、英国王位第一继承人查尔斯。
她的婚礼万人空巷、举世瞩目,街道两旁观礼的人民无不瞻仰这位令其引以为傲的美丽王妃。然而,现实并非童话故事,这一场举世盛宴般的世纪婚礼正在将她一步步逐渐推向黑暗无比的深渊……
她深深地爱着查尔斯王子,她以为他亦然。然而她没有想到,查尔斯看中的只是她的年轻、漂亮、单纯以及贵族身份,她只是王子精心挑选的适合成为王妃、将来成为王后的最佳人选。
在戴安娜订婚后,她隐约发现,从一开始,她和查尔斯之间就存在着第三个人。那个在他们周围经常出现的“好朋友”,那个她甚至一度以为是闺蜜的女人卡米拉。
婚礼如期举行,她在婚礼上有意识搜寻卡米拉的身影,当她看到卡米拉的脸时,那一刻,她的心极为不安。自此,查尔斯和卡米拉便成为她婚姻生活中永远无法摆脱的梦魇。
婚礼后,她不再是伦敦街头的一个普通女孩,她是威尔士亲王妃。她要迅速改变,迅速适应纷繁复杂的皇室生活。她想从丈夫那里寻求安慰,然而却得不到任何支持与理解。她孤单,无所适从,经常在民众面前流泪,巨大的压力迫使她患上暴食症、忧郁症。不要忘了,那一年,她只不过是一个刚满二十岁的女孩!
几年间,她在压抑和隐忍中,相继盼来了两个孩子威廉和哈里的降生。期间,她一直尽力付出,竭力维持,期待会有所改变,希望能挽回那岌岌可危的婚姻。
然而现实还是给了她当头棒喝,查尔斯的心始终不在她那里。戴安娜的耀眼让她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她在民众心目中呼声极高,她的光芒甚至将查尔斯牢牢遮掩。这不仅没能让丈夫以此为傲,反而招致了查尔斯与皇室的嫉妒。
她由此被皇室排挤,被孤立,被认为精神不正常,她发出求助时,无人帮她,她甚至几次自杀未遂。
她不想就此被“囚禁”,最终,她觉醒了,她要开创属于自己的道路。1992年底,她正式与查尔斯分居,开始热心于公益慈善事业,她在公益慈善方面的成就至今对世界仍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她是人民的王妃,拥有极高的民意。
毫无疑问,她成为了皇室的威胁。她深知这一点,1995年她接受BBC采访时说,自己要抗争到底;1997年夏,戴安娜与查尔斯正式离婚。然而梦魇并没有结束,同年九月,她在巴黎市中心遭遇车祸离世。在她的葬礼上,民众纷纷涌向街道,悲恸悼念这位永远的英伦玫瑰……
故事到这里,我们暂且不去质疑导致她离世的那场车祸背后,是否隐藏着惊天阴谋。我们只把目光聚焦于在她少女时代时拿走她心魂的那段爱情!
的确,女孩子在18、19岁,20岁出头时,对待爱情往往是简单、真挚、而炽热的!正如《诗经·氓》中描写的那位少女一样,“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跌跌撞撞却仍义无反顾,那是生命里唯一一段“羞怯与勇气杂糅、纯真与豪情并存”的美好时光。
故事的最终,戴安娜和《氓》中所描写的那位少女一样,都在残酷的现实中觉醒了。“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回想年少时光的欢乐,谈笑之间的温柔,海誓山盟仿佛仍在耳畔回响,哪料如今却反目成仇、形同陌路。不要再回想过往的盟誓,既已终结便就此罢休吧!)
然而并非所有的少女都能觉醒,在史蒂芬·茨威格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那个13岁的少女从最初见到那位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邻居时,变开始了一场虚妄的暗恋。与其说是暗恋,还不如说是终其一生的自我执念。这种执念,将她裹挟,最终活活将其吞噬……
我最初看的是1948年由美国导演Max Ophüls执导的同名电影。在电影中,少女名叫Lisa,深恋着邻居Stefan。自那匆匆的惊鸿一瞥,从此在她小小的世界里,除了他,便再无一事可倾心,他就是她生命的全部的定义……
后来由于家庭的原因,她不情愿地搬走了,她的世界就此坍塌。多年后,当她想方设法重回故地,重新与他邂逅时,她尽情地沉溺于这段盼望已久的、她所以为的爱情。然而于他而言,她只不过是偶然相遇的一个玩物,与其他莺莺燕燕并无差别。他终究还是离她而去,留下她独自抚养他们的孩子,那个他并不知其存在的孩子。
她仍抱幻想,幻想拥有孩子,她就仍然拥有他们的“爱情”……
多年以后,时过境迁,命运似乎有意捉弄,他们再次邂逅,他甚至没有想起她是谁,连在记忆里都不曾留下一点痕迹……
最终,她年幼的儿子身染恶疾离世,她悲痛万分,在儿子的病榻前伴着跳动的烛光,用尽余生最后一丝力气,将她对他这一生的爱恋,这一世的痴缠通通诉诸笔下纸间:你不知道我是谁,但我爱你,至死方休……
电影的导演是仁慈的,他至少给了少女一个名字Lisa。然而小说中,茨威格连名字都没有给她,她是一个真真切切的Unknown Woman。茨威格的笔触之细腻,让读者产生如恋如慕,如泣如诉的情感,令人心疼不已。在茨威格的笔下,少女的爱情是没有任何一种感情可以比拟的,它是如此的珍贵。
Nothing can equal the unnoticed love of a child. It is hopeless and subservient; it is patient and passionate; it is something, which the covetous love of a grown woman, the love that is unconsciously exacting, can never be.(没有任何一种情感可以等同于这种不被察觉的少女爱情,它希望渺茫却又低首顺从,默默持久却又热情奔放,这和一个成年妇女的那种欲火炽烈、不知不觉中过分苛求的爱情完全不同。)
小说是虚构的,小说中的“少女爱情”是至死方休的。然而现实终究残酷,那些曾经的山盟海誓,终究幻化为泡影,那些曾经的笃信,终究变成记忆里令人哂笑的戏言。当我们每个人有所经历、有所成长后,体内的“自我意识”被唤醒,有了“健全”的爱情观,懂得权衡利弊,收放自如,我们往往会觉得那种天真烂漫“少女爱情”太傻,甚至一度想去把那个“少女”骂醒。然而她又让人觉得好生心疼,终究不忍心再去苛责。她确确实实是Unknown,我们不知道她是谁,但我们却知道她就是我们每个人起初的样子。
我们都曾怀揣“少女爱情”,那或许是一个令人脸红心跳的名字;或许是一句欲言又止、终究埋藏心里的表白;或许是“刚刚才作别、转眼又思念”的甜蜜,又或许是深夜里锥心蚀骨诉不尽的相思……
它就是生命中一段晶莹剔透的时光,一段灵魂与生之甘苦共舞的岁月。
所以,在特定的时间,与特定的人,带着特有的心境,怀揣一段无法复制的特定感情。开心也好,悲伤也罢,未必开花结果,却能算得上此生念念不忘的唯一。
后记:
想要宣泄的所有情绪都宣泄而尽,洋洋洒洒三千多字,畅快淋漓。真心推荐大家阅读斯蒂芬·茨威格的英文原版小说,那笔调,如恋如慕,如泣如诉啊(我已找不到更适合的形容词了)!
最后分享《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段非常令人心碎的话语!
我始终为你而紧张,为你而颤抖;可是你对此毫无感觉,就像你口袋里装了怀表,你对它紧绷的发条没有感觉一样;这根发条在暗中耐心地为你数着你的钟点,计算着你的时间,以它听不见的心跳陪着你东奔西走,而你在它那嘀嗒不停的几百万秒当中,只有一次向它匆匆瞥了一眼。
全文完!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