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个美梦 读《我们仨》

2016年5月25日,105岁的杨绛先生逝世。那一天的17点25分,我发了一条朋友圈缅怀先生:“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先生”。”

配图中有一张是先生百岁感言的一句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阅读完先生的《我们仨》,我又去翻了那条朋友圈时,不禁感叹,有人梦里见,有人书里见,有人眼里见,有人眼见而未见。

我以前不爱读书,近两年反而读书成了消磨时间、涨知识。我觉得读书是很好的,一来“开卷总是有益的”,《活着的意义》、《三体》,都让我从书中受益匪浅;二来,“书是镜子”,阅读也是自己和作者的共鸣,但每个人共鸣的点总是各种各样的,是再次学习。

书从“我们俩老了”开始。人近老末,最担心离去和分别,怕与在枕边半辈子的人分开。可生老病死,总归要“无奈”“知性”的面对,像书里写,钱锺书先生安慰道:那是老人的梦,他也经常做。

“我们仨失散了”,是读起来最揪心的一部分,第一遍的时候读的恍恍惚惚,似懂非懂,查了百度明白了是钱锺书先生住院、女儿钱媛住院至离去的一段。

读完第一遍后,我又回过来读了一遍这个部分,依旧恍恍惚惚,恍惚在所爱之人被病魔和死神“绑架”的无助感,恍惚在面对爱女离去的挖心之痛,恍惚在那句“娘,你曾经有个女儿,现在她要回去了...”,恍惚在那句“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

这一部分的文字是我最敬佩的,没有“言辞激烈”的悲伤,但却能感同身受的“从心上绽出几个血泡,添上几只饱含热泪的眼睛。”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讲述了三个人,这个家与世无求,与人无争,相守相聚,各忙其事的“平淡”生活。

自1935年至1998年,半个世纪的生活呈于纸上,没有过重叙述时代的波澜,命运的多舛,反而是点点滴滴的淡定和从容。

通过细枝末节,格物致知(这一点应该极受钱锺书先生的影响,书中多次提及)的“絮叨”了一家三口欢喜、幸福、温馨的生活。平实的叙述,却让人看的心生羡慕,这一点我想要归功于杨绛先生。

有一句话说是“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更离不开一个伟大的女人”。杨绛先生为这个家庭实则放下了很多,但却毫无迁就和委屈之意;对爱人是感性和知性的理解和包容(和钱锺书先生两人因为法文“bon”的读音那段,“我虽然赢了,却觉得无趣,很不开心。锺书输了,当然也不开心。”);照顾钱锺书的生活,“不要紧”三个字,最让人放心踏实;对于生活充满了乐观和知足;对爱女更似友而非母;二人品生活感受,如美酒浅斟低酌。

平淡生活,踏实本分,书香门第,郎朗清气。杨绛先生“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全书阅毕。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我想,2016年5月25日,先生该是梦醒,回家团聚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是个美梦 读《我们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