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0

从个人感受,聊聊为什么说付费是心理咨询的一部分。

在基础课程学习时,几乎每个老师都强调过,除了社区等安排的公益项目,不需要来访承担费用,其他情况下“付费是心理咨询的一部分”,老师们还举了一些例子佐证。这和我想的不一样,因没有从业计划,所以都是一听而过。

当身边和朋友圈的亲朋好友前同事等,知道我学心理咨询的人越来越多,就有一些人向我寻求心理方面的帮助。对我来说,这些都是积累经验的过程,只要有时间都会回应。当然是基于咨询伦理条件进行,比如不收费、只做干预类的内容、不按心理咨询标准设置访谈,并在沟通结束后,向每个人说明:咨询和来访不能有双重身份、付费是咨询的一部分,如果真的需要心理咨询,一定要去找另外的咨询师。

接触的多了会发现,有些人只是出于好奇才过来找我;有些人是出于想“挑战权威”的意识,希望我能准确猜出她的心思;有些人的确需要帮助,但认为每次花几百块钱找心理咨询师不划算;还有的人在面对我时会进入自动防御机制,不愿意和我探讨事件和情绪反应,甚至只是发一句“今天被同事气死了!”就没了下文,我发信息问“怎么回事”也不回;还有的人是拿我试水,看看花钱做咨询到底值不值……

接触的人不多,但过程比想象要复杂。这个过程对双方来说,都不是特别舒服。从我来说,出于咨询伦理考虑,不收费就意味着公益和练习,从心里就不想把每一次谈话当成正式的咨询;对于来找我帮助的人来说,单次访谈不会有什么效果,而且因为访谈过程设置的不专业,也不能从我这里感受到心理咨询的专业。

这一切终结于,我对每一个向我多次求助,但情况属于非紧急之列时,会主动提出:可以先聊10分钟左右了解你的情况,如果你需要建议,我会给你一些,因为我们不是咨询来访关系,而是朋友关系;如果需要正式咨询,从下一次开始,但你需要付我单次50~100块钱的咨询费,这个收费标准远低于行业,并且在咨询过程中我们不以来访和咨询以外的关系接触。

在心理咨询中,收费是认真对待的诱因之一,当我认真了,对方也认真了,会对自己心理求助这件事重新思考。

(文原创,如非授权请勿转载)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3-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