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二)

2)光靠内阁制度能够行得通吗?历史上权臣独揽大权,架空甚至推翻皇帝的事件比比皆是。于是,另一套制衡措施随之而生,这就是明朝历史上备受诟病的太监参政——表现形式为司礼监的“批红”。

批红的奏折

批红的意思是用红字对内阁的票拟内容做批示,也称“批朱”。准确说,内阁之初,批红是皇帝的工作,但毕竟国事繁巨,虽然已经有内阁的票拟,依然需要皇帝看这些内容是否得当,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太祖朱元璋的旺盛精力,凡是躬身处之。明宣宗朱瞻基时,设立内学堂,教授太监识字,从而帮助皇帝批阅奏折,由是,司礼监从内廷二十四衙门中地位提高,一跃成为龙头,逐渐发展为独立于内阁的“内廷”。内阁的票拟权最终要经过司礼监“批红”,由是制衡局面形成。

毕竟在皇帝看来,这些太监在自己的绝对控制下,而且朝夕相处,与文官相比,有天然的亲近感,所以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因此,宦官势力就被用来牵制以内阁为首的文官,并代表皇权监督和控制政府机构的施政活动,皇帝也被从政务中大大解放出来,看起来是一举多得的措施。不仅如此,太监还掌握东厂和锦衣卫这些特务机构,权势煊赫,严密监视朝臣的一举一动,所以明朝有名的太监也很多,比如英宗时大太监王振、武宗时刘瑾、熹宗时魏忠贤无一不是权势熏天,一时无二。

东厂太监

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跟唐朝太监乱政不同的是,明朝太监的权力全部来源于皇帝的信任,而一旦出现信任危机,或者皇帝换人,这些人很快也就走到了尽头。比如号称九千岁的魏忠贤,在明熹宗崩后,就被新上任的思宗崇祯皇帝一举拿下,其经营的阉党也很快被拔除。

因此,理论上说,只要皇帝掌握好内阁和司礼监,皇权就不会旁落。这是明朝的一大特色。也算是相对普遍性的特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二十八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