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哪里人?

        “你是哪里人?” 我喜欢这样问别人,也时常被别人这样问。

        被问到者大多会有一两秒的迟疑,因为不仅会想到在哪里出生,在哪里长大,在哪里度过人生最长的时光,还会想到父母是哪里人,老家、祖籍又在哪里。

        每当要填“籍贯”时,我总是不太知道究竟该填的是什么。

        在美国生活时最常会问及、也最常被问到的是“Where are you from?(你是从哪里来的?)” 同样的不太好简单回答。因为有出生地,有国籍,有住过的上一个城市,还有祖辈的来历。

        所以,如果有空,有兴趣,是可以花点时间慢慢地说的。这样的聊天,可以讲上好几个不同版本的故事。

        动物行为学里提到“人以类聚”,人们总是在找一些共性,然后就分出了“我们”和“他们”。而“是哪里人”和“从哪里来的”都似乎有着一些类似自然的属性,来自同一个地方的人,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就像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方人的共性该更多些,因地域上的近距离造就了“我们”。

        不过,有了“我们”,也就有了“他们”。

        比如在美国的第二代、第三代的华人移民,只要是长着一张华人的面孔,当被问及“你是从哪里来的?”时,一边回答“我生在美国的某一个城市”,一边心里也许还是会有少许的敏感:“你以为我不是美国人吗?” 好在他们还可以用一口流利的不带任何口音的英语显示出母语的自信和不容置疑。

        口音和方言都是很有意思的。

        我虽然出生在南京,但因为所成长的大院里有着一半的东北教员,从小就学了略带东北口音的普通话,并不说南京话。

        第一次体会到自己这个南京人的身份,是在浙大一年级去金华的新兵训练营军训的时候。突然发现在部队里,老乡是多么亲近的一种关系。我居然也非常自然地就和部队里来自南京的副连长说起了从来没有讲过的南京话。

        后来我还一本正经地教别人:“说南京话,其实只要把普通话里的第一声变成第四声,第四声变成第一声就行了!” 不行你可以试试,真的就这么简单。

        而在我小时候,我的祖父母都在上海。每次从南京到上海,当火车缓缓驶入上海站时,我的普通话就会变成还挺标准的上海话。我知道这样一来,我就不会被看成是“外地人”、“乡下人”。

        大学毕业后出国读书工作,后来又因为工作的关系,去过全球不少地方,也先后在近十个城市生活过。发现自己对于生活过的不同城市都会有一种亲切感,但又都不那么依恋。好像哪里都好,哪里都可以住下来。但也可以说走就走,换一个地方,并不会过于纠结。所以我就自诩是一个“global citizen (世界公民)”。

        周末去了一趟之前只是听长辈提及的浙江老家,发现除了一点好奇外,并没有引起任何其他的情绪。想来是因为那里还是缺了有着血脉联系的人。一个地名,其实是没有什么值得牵挂的。

        现在有了基因检测手段,可以把我们和完全不相识的人们用数据联系起来。“八百年前是一家”,这话可以是有依据的了。

        有了那些百分比的数据支撑,“我们”的范畴也可以不断地扩大。不管从哪里来,不管是哪里人,不管操着什么样的方言,带着什么样的口音,希望都可以成为“我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是哪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