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分钟的剧目,《只有河南》正在成为郑州必去景点

第一次知道王潮歌导演,是看纪录片《张艺谋的2008》。里面有位40岁左右的女性,能够平等的和张艺谋讨论闭幕式的种种创意,甚至否定张导的一些想法。我记住了这位能力出众的女导演的名字——王潮歌。

再听到王潮歌的名字,是缘于她导演的《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又见平遥》等作品。当知道她执导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开业之后,我就一直心怀期待。

宣传词介绍“这是一座有56个格子的时空迷城,这里有700分钟的戏剧之旅,这里有21个剧场里的21种感受。”

终于,我去中牟进入了这座“城”。

其实这是一个以话剧为特色的主题公园,里面在独立的区域上演21部话剧,其中有3部是比较大的制作,也称主剧。我去了一整天,看了两个主剧,八个小话剧。据说,全部看完需要近三天的时间。

转角遇到戏

整体建筑都是土黄色的基调,一个个小剧场等待观众的进入。就像拆盲盒一样,不知道会遇到怎样的惊喜。没有需要排雷的节目,毕竟文艺作品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错过的话剧“下沉岁月”,网上有人评价很低,说看不懂。也有人认为是全场最佳,甚至引领他思考了宇宙的奥秘。

去的当天一定要穿一双舒服的鞋子,因为现场虽然很适合拍照。但更多的时候,是打开公众号“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点击当天的节目单,然后跟着导航走来走去,寻找最近的话剧节目。

如果你是周末去,游客会比较多。每个剧场最好提前二十分钟去排队,否则就有可能进不去,或者进去了只能看到人头。就我这次的体验而言,大家看剧的时候都很安静,鲜少有小孩子的哭闹声,甚至比去电影院更安静。

节目单上会写“坐定式”或者“行进式”。顾名思义,“坐定”就是传统意义上坐着看话剧。主剧之一《幻城》,是坐定式。在能容纳三千人的剧场里面,看与我们相隔千年的朝代从地下缓缓升起。

“厚重河南”,我们这里有着灿若星河的历史名人和故事。舞台上方有很多小格子,里面有“仓颉、曹操、杜甫、张仲景、刘禹锡……”在争论,他们都想出场,以此展现河南的文化底蕴深厚。

结尾字幕上,假借孔子、老子的口,说想出现在舞台上的人太多了,事儿太杂了,说不完。

我心想,这大概是导演在写剧本时的心情吧。这座城,筹划了四年的时间。这四年间,河南抗疫得力被夸上热搜,多场晚会节目出圈……这印证了王潮歌导演的判断是准确的,虽然置身于娱乐至死的年代,但是不要低估观众的品味,大家对文化类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

所有的剧都是正能量,所有的剧又都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

“行进式”的话剧有更强的代入感,因为观众需要跟随着剧情移动,也更能体现“只有河南”的特色。

只有河南

看完主剧以后,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主题名字叫“只有河南”。因为印象中其他的实景演出,常常依附于景点,根据文化和传说载歌载舞。而这次有的主剧,却以“苦难”为主题,以“惜福”为落脚点。

郑州是火车拉来的城市,而河南是中国的粮仓。主剧《火车站》和《李家村》,都与粮食息息相关。相比于能载歌载舞的民间传说,“饥饿”显然是不讨巧的主题。它沉重且遥远,与崇尚减肥的社会风尚格格不入。

观众们能饱含感动的离开剧场,“沉浸感”功不可没。“李家村剧场”带领着观众回到1942年,在四个不同的场景中,感受灾情严重的年代,徘徊在生死边缘的饥民如何抉择。

代入感有多强?进入第一个空间的时候,是个小小的房间,能容纳的观众仅有二十人左右。一进门,就看到一位老人倚着墙蜷缩在桌子上,还没开演,大家纷纷窃窃私语“这是真人还是假人啊?”

当知道是真人后,坐在第一排的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仿佛真的进入那个时空。但是很快,会为河南人民的奉献精神湿了眼眶,会为我们的进步与发展挺直脊梁。

“粮食”、“饥饿”、“灾民”……有人说看这剧感受到河南曾经的苦和穷,心情很压抑。而当我的心被带去那个大雪纷飞的1942年,对眼下生活的抱怨和不满就减少了几分。

从“李家村剧场”出来时,已是晚上。园区里有摇曳的灯光,比白天更美。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要离开,激光投影秀《文明之光》为整个游览画下完美的句号。

夜幕里凉风习习,大家坐在黄土垒成的高台上,俯瞰对面300多米墙面上变幻的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下面的风车在闪闪发亮,由衷的觉得“河南,真中”!


最后以节目《我是河南人》的朗读词为结尾,在我看来,这些话剧激起了河南人的骄傲和对家乡的热爱,就是成功的作品。

我是河南人

我是中国文字的开端

我是河南

我是中国姓氏的开端

我是河南

我有黄河最早的水利

三门峡大坝

我有中国第一座佛寺

白马寺

……

我是河南最幸运的人

山川、祖先、江河、蓝天

都在

我是河南最幸福的人

父母、儿孙

都在

我是河南最幸运的人

此刻,乡音不改

我是河南最幸福的人

今天我能站在台上

大声的告诉你们

“我是河南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700分钟的剧目,《只有河南》正在成为郑州必去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