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毁掉一个成年人

正如《小王子》所说:所有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

那么,如何毁掉一个成年人,可以同步从如何毁掉一个小孩子开始。

(一)

最近,跟随大众一起吃瓜,本对郑爽没有特别的感觉,包括之前的影视和综艺都没有关注过,在等到有关她的代孕弃养新闻出现后,我特意去看了一些她早前新闻上的采访以及一些综艺中的发言。

目前,舆论的焦点一度集中在从科普层面上对“代孕”的解读,以及从法律及道德层面上对“代孕和弃养”的抨击。墙倒众人推,殊不论“众人推”背后的群体从众心理,但“墙倒”背后,自有其逻辑所在。

在一则长篇人物报道中,详述了郑爽的母亲为培养她出人头地,用了“十年规划”对她进行军事化管理。文中详述母亲为圆自己的演艺梦想,给孩子报了诸多的兴趣班,孩子哪怕有一点不愿意或者懈怠,都会受到母亲的批评。甚至直到孩子十几岁年纪,父母以“为了让孩子更加进步”,让她独自去异地求学。每每提及此,郑爽父母会有些许难过,但“为着日后的更好”,也就默认了这么做的合理性。

如此场景似曾相识,因为在很多中国式家庭教育中,父母以“望子成龙”的心情去培育下一代,除了学校的正科副科都在补,钢琴、书法、音乐、美术、舞蹈等等培训亦层出不穷。父母们一边感叹着“鸡娃不如鸡自己”,一边又捆绑着孩子在畅想“明天更美好”的日子上前仆后继。

这样有错吗?

不全错。

毕竟“与众不同”才可能在未来有更多的可能性,也如果没有这些虎爸虎妈,抑或不会有现在的朗朗、董卿、易烊千玺。

吃再多的苦倘若成名成家,子女们纵然对当年有怨恨,可能亦会抱着感激的复杂心情,来感叹若不是父母当年栽培怎会有今日风光。但若吃了苦中苦,却没有成为人上人,是父母的问题,还是子女的问题?

在培育孩子的过程中,有多少父母是以“赌徒”的心态参与其中呢?

(二)

事实上,那些相似的恨铁不成钢“赌”的表象背后,有太多的本质上的不同。

易烊千玺曾给母亲写过一封信,他在信中写道:“虽然小时候老挨您打,但我记得,那是因为我老磨叽,才惹您老生气。所以我每年的新年愿望都有‘今年不磨叽,不惹老娘生气。’”

短短几句话,勾勒出母亲对自己的严厉,在反思过程中易烊千玺很清楚地知道母亲生气的缘由是什么——是磨叽,指向的是明确的学习态度。这不同于有些父母的严厉是指向孩子成绩的退步,或者孩子没有考到100分之类,也不同有些孩子并不清楚父母为什么之前情绪还好好的,之后就大发雷霆,在惊和吓中交替。

“北京的大太阳又热又困,小时候那段最辛苦的时光,您一直陪在我身边,鼓励我。我记得您那时候老说的话,‘现在辛苦一点,以后就能很幸福’……现在我长大了,我想问问老娘,我感到幸福了,您感到幸福了吗?”

从这几行文字中,有易烊千玺的回忆,有他对于当下的评价,或许我们会说孩子的成长与父母的陪伴、鼓励是分不开的,也或许我们会得出易烊千玺是一个孝顺感恩的人,这些我觉得都不是重点。在最后一句,易烊千玺表达的顺序先是”我感到幸福了”,而后才是问母亲“您感到幸福了吗?”他先强调的是自我的感受,然后以询问的语气问母亲。潜台词是这么多年辛苦之后,我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您的需求得到满足了吗?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易烊千玺在《这就是街舞》中,虽然年纪小却能担纲导师,并说出,“我心里总有我的想法,我知道我要什么人。”

或许,会有人说易烊千玺现在红,你能保证他日后不会招黑甚至也放飞自我吗?

其实,这就如同父母在培育子女时,有些人是以“投机”的心态视结果论成败,世面流行什么就带孩子学什么,至于孩子怎么学那都交给培训机构,父母掏完钱之后就等着收成。

而有些父母则是与子女一同学习、一同成长,深知养育过程的煎熬是双方在控制与反控制的游戏中不断博弈,最终实现父母子女个体自我分化,互相成就。

(三)

风物长宜放眼量,在养育过程中,怎么实现父母与子女个体自我分化的失败?

无意间,我看到郑爽爸爸的一期节目,他的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郑爽爸爸问关晓彤爸爸:“我们俩都是做父亲的,面对闺女受黑时,你怎么想?心疼不。”

关晓彤爸爸回答:“我是她父亲,我还不了解我自己的女儿吗?(对于外界那些)我们看得平淡一些。”

之后,郑爽爸爸接话:“对,好的我们听着,不好的就当聋了。”

可以看出,郑爽爸爸很在意外界对女儿的评价,也侧面表示由于女儿招“黑”也给自己带来了困扰。虽然,他的语气是以“心疼”的角度问的,但却希冀关晓彤爸爸有同感。在对方回答“我们看淡一些”之后,他以掩耳盗铃的姿态认为,那些对女儿的评价不论真假,只选择“好的”听。

而这,似乎也从一个角度解答了,为何郑爽看似不在意观众的评价想要活出真实自我,但一旦听到并不是“好的”话时,又会气急败坏。她与父亲实现了同仇敌忾。拧巴之下,是长期亲子互动中,父母与郑爽双方自我分化的不完整。

所谓的自我分化,需要我们能区分出理智和情绪,能区分出“我”与外在的边界。这就像“我以我的方式真诚地对待你,如果你以我期望的方式对待我,我会开心;但如果没有实现,我会重新选择,各自为各自的感受负责。”同样,父母和孩子可以有破釜沉舟求“胜”的勇气,也可以有“失败也是可能,父母与孩子都是不完美”认“怂”的胆量。

客观世界是分化的,良好的自我分化是与客观世界的分化相对应及匹配的。在不断分化中形成的个体高自尊,呈现出对外开放包容,并展现出分享的互动模式,对内是稳定并独立的。

因此,在培育子女的过程,让父母活在假想的世界,让他们以子女获得的成绩来装饰自己的“假自我”和“低自尊”,同样也以自己的感受来置换子女的感受,譬如武断地表示“那些不好的,我们听不见”,不去在意子女听见的真实感受是什么;不去关心子女有没自己应对的方法;或者即使子女表述了真实的感受,采取直接评判并打压的方式,“他们说得都不对”。

一来一往后,父母和子女就会实现个体分化失败。

譬如父母心中只有自己,看不到孩子;或者父母心中只有孩子,看不到自己;

又或者孩子为了讨好父母,一生没有自我;又或者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父母。

(四)

或许会有人说,这么看真的是“父母皆祸害”了,毕竟胳膊怎么能拧过大腿?父母自我分化不好,子女又怎么能实现好的自我分化。

持这样的观点大有人在:“这让人想到孩子是多么容易受伤啊,我之前从没意识到父母其实拥有巨大的权力,可以对子女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他们可以爱孩子也可以抛弃孩子,可以宠爱他们也可以虐待他们。你能拥有怎样的父母,就像买彩票一样,得看走不走运。”

但与此同时,我们要看到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在父母养育子女的过程中,大多数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很少有人是抱着故意伤害自己孩子的目的。

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孩子随着年纪的增长,曾被父母支配的恐惧可能仍然会有一些自动化反应,但随着身体力量以及智慧的增强,他可以学习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来应对父母带给自己的初始情绪。即,成年人是可以从被父母控制的状态中脱离出来的。但为何有些人,还是最终活成了与父母自我分化不完整的状态,从内到外活成了父母的样子?

那些顺从的背后,有依赖。

“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的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很少有人能完全达成这点,有些人能部分达成,而很多人则会依赖一辈子。换言之,在与父母的互动沟通中,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

(五)

如何毁掉一个成年人?

大抵是,让他在孩提时,父母不能让他有“自我”的想法,或者在追寻“自我”的道路上,威逼利诱让他与父母共生,形成与父母共用的一个“自我”;

成年之后,他自主选择放弃了抵抗共生自我,接受并认同了共生自我。

最终,彻底完成了与父母的互相寄生。

end.

参考书目及视频:

《自我边界》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天津人民出版社

谷雨/郑爽和母亲漫长的战争

浙江卫视《熟悉的味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毁掉一个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