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镜头下的李雪莲——鲁迅笔下的魏连殳

    这两天在看许知远的节目《十三邀》,其中一期是许知远对话冯小刚。他俩的谈话里关于对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人物李雪莲的理解。我听完这段话突然联想到鲁迅的《孤独者》魏连殳。两者有什么联系呢?

    冯在节目中是这样说的:为什么李雪莲会去上吊?真实原因是什么?不是她的告状成了笑话,她老公死了,告状的链条断了,今后不能再告状了。不能再告状了,再折腾了,这是她深层次的原因。比如甲的存在的意义是反对乙,突然乙不存在了,她一下觉得最反对的东西不存在了,觉得自己无价值了。

    《孤独者》中魏连殳在s城担任历史教员,经常写文章,“发些关于社会和历史的议论”。魏连殳的议论和他平时说话一样,独特而深刻,而且“没有顾忌”,比如“家庭常常说家庭应该破坏”,这就容易触犯众怒,被视为异类,陷入孤独。他满腔热忱,关心社会,但却不被社会理解,以至于处处碰壁。可尽管如此,魏连殳依然按自己理想的方式活着。

    但是魏连殳为何自杀了呢?

    首先,应是他唯一的亲人(老祖母)死了,意味着他永远地失去了精神的故乡。这是他孤独的基础 。

    其次他因为生活所逼,放弃了原则,向社会屈服,做了军阀杜师长的幕僚。用魏连殳的话说“我已经失败了——然而我胜利了”。从世俗的角度说,魏连殳胜利了,然而从对照自己为人的理想和准则来说,他陷入了巨大的矛盾与痛苦。他每天周旋的是那些“新的宾客,新的馈赠,新的颂扬,新的钻营,新的磕头和打拱······”他在这些不属于自己想要的热闹中倍感孤独。

    魏连殳活着的意义是为了反抗他所憎恨的,当某一天他所反抗的事物不存在了,甚至他被他一直反抗的事物接纳了、同化了,此时他陷入巨大的精神落差与精神困境。这就是鲁迅所要传递的最终意义的孤独。如原文魏连殳所说:”我的可恶有时自己也觉得,即使我的戒酒,吃鱼肝油,以望延长我的生命,倒不尽是为了我的爱人,大半乃是为了我的敌人,——给他们说得体面一点,就是敌人罢——要在他的好世界上多留一些缺陷。” 所以,魏连殳在社会上的遭遇,将他的孤独推向了极致,他就在孤独中慢慢地啮碎了自己心,造成了最后自杀的悲剧。

    由此,一个人最深层的孤独绝不是简单的无人陪伴,而是失去精神上的依恋。不管这种依恋是正向的依赖,还是对立的斗争,都能让人找到某种存在的价值。当依恋的没有了,人存在的价值也消失了,极有可能走向绝望的边缘,跳入深渊。

    前段时间摄影师鹿道森最后选择自杀。我想很大程度是他失去了所有的依恋吧,他走向了孤独的深渊,最终选择了放弃了生命。

    当精神上遭受的磨难的重量大于生命的重量,生命自然被弃之不顾了。

    所以在这纷扰的世界里,要找到某些属于自己的生命的依恋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冯小刚镜头下的李雪莲——鲁迅笔下的魏连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