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咚咚”擂木声

          远去的“咚咚”擂木声

图片发自App

        友人送来两瓶芜湖陶辛老芮油坊的木榨香油,老芮油坊木榨香油在市场上闻名遐迩;陶辛老芮木榨油坊,年榨油菜籽三四百吨,虽广而告之“手工木榨”,但是非机械化能年榨油几百吨菜籽似乎“天方夜谭”。陶辛老芮木榨香油勾起了我对五十年前广德东冲油坊的木榨香油的回忆。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当年下放农村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那些年农历5月油菜籽收割后,家家户户将生产队分的油菜籽(那是按每户所得工分分配的,一年每家分到的油菜籽不多),拿到村子对面的山那边,邻村东冲的油坊去榨油。

      那个季节,整个东冲油坊周边都被濃烈的菜籽油的清香包裹着,那从油坊屋里飘出的香味,浸入人的五脏六腑真叫享受,那是个物质贫乏的年头。

      下放农村時,第一次看到油坊榨油,很有新鲜感,涨了见识。那年头的油坊是采用土法榨油的,油菜籽要从“晒、滤、磨、蒸”到榨出菜油,得有二十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很考究的,马虎不得的。要将晒干筛选好的乌黑饱粒的油菜籽倒入大铁锅里上下翻炒,这时候要通过“眼观、鼻嗅、手触”一系列的“很老道”的方法,掌握翻炒的火候是最重要了,千万千万不能炒焦了,当然这一道工序是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操作的。然后,把炒过的油菜籽放到石磨上磨成粉,那是要两个人轮番上阵拉磨子的,那時耕牛少,全都拉到田里劳作了,农忙時还用“人力”替代“牛力”,“牛力”不够用,有時还要用“人力”来犁田,我就背过犁耙耕过田的。

      磨好后的菜籽粉,便放到蒸笼中蒸,要蒸上6个多钟头,菜籽必须蒸熟透,这样出油率才高,而且榨出的油也会格外香的,存放的時间也会更长的。饼蒸也有很多讲究的,蒸有没有蒸熟,要看蒸气和闻香味,饼蒸透了,从蒸笼里冒出的蒸汽不仅大,而且呈直喷状态。未蒸熟透時从蒸笼里冒出的蒸汽则显得轻飘飘的;饼蒸熟后便进行“包枯”,“包枯”是榨油过程中很关键的一步,把热气腾腾的蒸笼里的“熟油粉”倒入预先准备就绪的“铺满干稻草”铁圈里,趁热把稻草包在油饼的上面,并压均匀用脚踩紧包好,使之成为一块块待榨的“油饼”;这一过程,油坊人叫做“包枯”,“包枯”完毕后,就能开始“上榨”了;“上榨”是将一块块“油饼”整整齐齐地横放进主榨的榨槽内,周围用大小不一的杂木条挤紧。


图片发自App


      随后,就开始“打搾”了,这是重体力活,要有多人合力干的,大家一起鼓足劲,喊出响亮的号子撞出第一榨。据讲撞得响声越大,撞得越猛就能出油越多。轰轰的“木榨”声沉闷有力,响亮的吆喝声,時起彼伏;每一声撞击,铁圈边上便沁出了细细的油珠,油珠滴滴地溢成油水,清香四溢的菜油便顺着油槽汩汩地往油桶里流淌。这种工艺榨出的油脂色质清透光亮、香味特浓,口感特好,这种低温榨出的菜籽油能保留其原生态的营养价值。

图片发自App


      前几年,到东湾村“探亲”,回味当年下乡的知青生活,我还特地跑到村子对面,山上的东冲油坊去看看,“坊空人散”没了油坊的踪影……站在当年油坊的遗址上,凭吊那逝去的岁月,仿佛耳边传来着那“咚咚”的檑木声和动听的吆喝声,还有那飘浮而来的原生态的菜籽油的香味。

你可能感兴趣的:(远去的“咚咚”擂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