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可以和别人交换一天的生命...

夜莺的线条曼陀罗


假如我可以和别人交换一天的生命,我就是他,他就是我,身体、神智、意识,全都交换过来,那会怎么样?

在静心课里,每当我遇到一些处于苦难中的人们,而且那种苦难是我没有经历过的,我会非常伤感,随之会出现这种想法。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我都提醒自己:我只不过是一朵温室里的花朵啊。如果我遇上那样的经历,我又会怎么样?

温室里的花朵觉得天空是蓝的,雨后总会有太阳,可是有些人并不这么觉得。他们觉得天空永远是黑的,雨后也不会有阳光,甚至整个世界都没有阳光。

那会一种什么感受呢?叫充满阳光的人去感觉没有阳光的世界,就如同叫那些看不到阳光的人快乐起来一样的难。体验,成为了隔绝一个人相信与否,为之努力与否的障碍。这也是我为什么想到“交换”的原因。我知道这不可能,可是在我的世界里,这种假设,会让我从某种程度上,哪怕只是个意愿,给他们一种支持和靠近。

如果真的能,我想和那些不相信有爱,不相信有阳光的人交换,彻彻底底地,让他进入我的世界里,来看看;我也彻彻底底地,到他们的世界里,去看看。我只想去感受他们的感受。文字、倾诉、话语,这些只是让我产生了怜悯、同情,可是我无法亲身体会,他们说的那种恐惧,在娘胎就有,无时无刻也有,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那种麻木,感觉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与之有连接,感觉自己是空壳,那又一种什么感受?

我终于更加明白了前段时间阅读的小说《失窃的孩子》。原来“换生灵”并不仅仅是欧洲的一个民间传说,它有很多的心理上的涵义。只不过是,在小说里,是那些生活在痛苦之中的人主动地,或者强制性地要和幸福的人交换,有一种牺牲别人的幸福成全自己的倾向。这似乎是非常不厚道的作为,但这也看出了,这些人群是多么不接纳自己的生活,他们需要用这种魔法的方式让自己重生,哪怕奉献出另一个人的幸福,而且永不得回归。如此一来,痛苦在延续,因为这位被换的人,他承接了这份痛苦,他也寻找下一个可以承接自己痛苦的人。这样的做法,痛苦只会一代接着一代。而我想做的交换,是主动、自愿去承担和分享他们的痛苦,邀请他们进入爱的世界,让他们去体验。设置为“一天”,而不是全部,是因为我对自己的生活很热爱,我不想换成任何一个人,而我只想通过这种方式去体验,以求以体验来更加懂得他们。我知道自己没那么高尚,如果真的那么高尚,我会完全地交换,让那个人过上幸福的生活,让我来受苦。可是,那不是我想追求的。如果只是一个交换而换来的幸福,那就失去爱的意义了。幸福,必须是在学习爱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我说的交换,也是在走捷径了。写到这儿......我释然了。对于爱,没有捷径可走。偏离了多远,就得沿途返回多久,因为那个遗失的起点,每个人都不尽相同。

最近在读《圣经》,《创世记》里说,

上帝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

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

这和《隐言经》的一段如出一辙:

人之子啊!

隐藏于我永恒的本质和远古存在,

我仍然知道我对你的爱,

因此我创造了你,

将我的形象铭刻于你,

将我的圣美展现于你。

如果我们细细做对比,关于人的诞生,他的意义,所有的先知都在表述同一个意思:

我们来自于同一个造物主。

这个造物主,祂是超越生物血缘关系之上的。如果某个人在胚胎的时期感受不到母体的爱,来到这个世界也仍然感受不到,那他是否还有爱的能力和爱的表征?

如果按照《圣经》和《隐言经》里的话语,我相信他们还是有的。如何让他们相信自己有,又如何让他们感受到,这就是我困惑的地方。所以,我非常粗暴地,想以“交换”的捷径来解决问题。写到这里,我知道不可能了。我也慢慢了解到,作为温室里的花朵,这个温室未必是一种外在的给予,是我内在的一种显现。因为兄弟姐妹之间,感受到爱的和没有感受到爱的会同时出现在一个温室之中。那么,这个温室不是我体验到爱的根本原因,它只是个辅助,它随时可以被抽离,被拿掉,而这个体验到爱的事实,无法被抽离,无法被拿掉。

那么,这个“交换一天的生命”的假设还真的只是假设了,它没有实际意义,也违反了世界运行的规律。这只是我心生悲悯时的一厢情愿,而上帝此时看着我,祂说:“不用着急。他们有他们的路。”

于是,我泪流不止。

你可能感兴趣的:(假如我可以和别人交换一天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