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儿子上课不回来,老公说带我看电影,买了茶颜悦色的奶茶,爆米花,像孩子一样进了剧院,只是我一个人在吃。周末就是增胖日,一下看了三场,中饭,晚饭都在外面吃的。老公说:孩子不在家,必须要把我养胖些,缩短他的体重跟我的差距。他运动,我吃肉;他在流汗,我在攒油。
今天最喜欢的是这部日本4K修复版电影《入殓师》,获得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等16项荣誉。作为一部经典好片,值得一看。对生命、对死亡、对亲人之间的接纳、和解……的诠释、思考都有独到之处。
电影讲述了拉大提琴的男主角小林大悟,在西洋乐团工作,遭遇乐团倒闭,误打误撞做了入殓师。
大悟在成为入殓师的过程中,从一开始自觉低贱,遮遮掩掩,朋友歧视、妻子离家。他依然坚持了下来,借入殓之事消除了与父亲多年的心结。
也展示了将尊严如何还给死者,以及生者如何通过这最后的优雅仪式与死者和解,在丧葬过程中也映射了日本独特的民族文化。
挚爱亲人离世,亲人总想最后为他做点什么,哪怕只是通过入殓师还原他一个体面的尊容。
性格懦弱的小林大悟,在走进死者的家中的时候,也是被人指责为“赚死人钱的”。
但当他的手温柔得抚摸过死者的脸颊,额头,为他们轻轻擦拭身体,原本冰冷的死亡变得温暖而祥和。
失去亲人的人们,知道他们把自己最爱的人托付给了值得信任的人,心灵也得以抚慰。
入殓师用一套完整的工作程序,用酒精替往生者遗体清洁、刮胡子、更衣、化妆、纳棺等……
在往生者家人面前隆重、虔诚、庄严地演绎出对生命的敬畏、对身体的告别、对音容笑貌的最后修饰,安详、宁静,淡妆浓抹总相宜,浓烈的仪式感。
亲人朋友们围坐在周边,亲眼目睹所有过程,或严肃或哭泣或泣极而喜,在那短短几十分钟的时间里,接受亲人永远离开、身心悲伤、痛苦、修复、思念的情绪和感情波动历程。最后的临终关怀。
往生者,是人死后的委婉说法。入殓师的工作就是:为人生最后上路旅行进行仪式感的最后美化。
”仪式"已不再强求完美,重要的是入殓师与死者亲属的交流,他们开始用放松的心情去做。
很多人的丧礼伴随着哭和笑,诸如片中:神情凝重的男人感谢入殓师:这是他妻子这一生中最美的一次;小女孩微笑着给奶奶穿上长筒袜说 BYEBYE ;老太太在亡夫脸上留下一个口红印边笑边哭边说“谢谢”;给曾经是邻居的开澡堂老太太系上生前最喜欢的黄丝巾,带上玉镯,全家哭泣着依次与她做最后一次告别。
像往常一样,跟所爱之人说再见,仿佛他们不曾离去。
片中的经典台词有几段,记录下来,感受文字背后的力量和思考:
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死亡也可诠释得如此自然和美丽。
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是我们的新居,周游世界,来个演奏之旅吧。
我只想让你做普通的工作。普通是什么啊,谁都会死的吧,我也会死,你也会死,死本身就是很平常的事。
佐佐木社长:那是我老婆,五年前死了。夫妻总有一天会因为死亡而分别,被留下的人是很痛苦的……把她弄的漂漂亮亮的,送走了她。她是我的第一个客人。她死后我就开始做这份工作。
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正如门一样。
由于乐团解散,不打算再找下家,于是小林大悟决定卖掉大钢琴。打算迎来人生最大的转折点,他一直认为自己被大钢琴所束缚,以为会舍不得,那是自己以前坚信不移的梦想,没想到卖掉的那一刻,他突然一身轻松,觉得被一直以来的束缚解放了。
他说到:自己以前坚信不疑的梦想,可能根本不是梦想。
电影配乐大师久石让用大提琴作为电影《入殓师》配乐的核心。
大提琴端庄、温和、醇厚的质感与男主人公小林大悟原本是大提琴手的职业、淳朴友善的性格,以及全片散发出的淡淡暖色调达到了由表及里、由内而外的高度统一。
这部电影感动着每一个看过它的人,而由大提琴主奏的名为“回忆”的主题曲也温暖着每一个听过它的人。
感受电影平实无华,琐碎日常里透出温情,温馨,温暖的生活的同时,也享受了一场大提琴演奏的饕餮盛宴。惊喜地看到了依然美丽明媚、温情脉脉的广末凉子,有她,观感舒服、愉悦。
适合周末悠闲自在的午后,安静地坐在剧场里,享受细腻平凡的人间百态,真真切切的慢生活,细水长流的旧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