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如何安放好“自我”——《了不起的我》读书笔记

他人即地狱;他人即天堂。

关系,让人欢喜让人忧。

关系,无处不在,我们时刻处在某种特定的关系里。

在错综复杂的“关系”里——调整好“位置”、安放好“自我”,让自己舒适自在,才是唯一的出路。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英国诗人约翰·多恩

人总是生活在关系中。关系塑造着自我,影响着自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行。关系不同,我们的行为表现、思维方式也不同。

提问:

在什么样的关系中,你会表现出拖沓、易怒、不自信?在什么样的关系中,你又会表现出高效、耐心、自信?关系是如何影响你的行为的?

角色的本质,是人和人在关系中产生的一种行为期待,是关系里的人共同达成的隐性契约。

当别人跟我们说一件事时,他对我们是有角色期待的。这种角色期待提供了行为线索,让我们不自觉的顺从,做出符合别人期待的行为。

调整角色的3个方法

首先,在回应对方之前先想想,对方把我们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和角色上?我们是否接受这个位置和角色?

其次,如果我们和别人相处时感到一些不舒服,就要思考,是不是我们自己的位置或者角色有问题。

指导者&批评者,指导者只会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建议,而批评者常常会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

最后,如果我们对一个人有期待,不要在语言上要求他,而要像我们期待他的样子那样对他。

角色既是限制,也是改变的方法。尝试不同的角色,会发现自己的更多面,获得更好的发展。

提问:

回想你很在乎的一段关系,思考,你和对方对彼此有什么样的角色期待?如果你希望自己或对方改变,你们的角色应该有什么样的变化?

关系的语言是对人不对事。关系好了,什么事都可以谈;如果关系不好,谈什么事,其实都是在谈关系。谈论的内容是表,谈论双方的关系是里。

纷繁复杂的语言背后,都是关系,你是不是在乎我,是不是尊重我,是不是理解我。

在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和角色就像一个拼图,是他们把彼此塑造成现在的样子,共同完成系统这个大拼图。

三种典型的不健康的互补关系:

1. 在家里或团队里,一些人会变得特别能干,而另一些人会变得特别不能干。“我要照顾得你生活不能自理”。

2. 系统通过把某个人变成一个有问题的人,来维持系统的平衡。(我生病了,你们才会真正关注到我)。

3. 角色错乱,系统中某些人承担了其他人该承担的角色。(指责他人的错误,可自己呢?)

系统的改变,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系统里每个人的事。当你有所改变的时候,系统一定会产生混乱,但是,系统会在混乱中达到一个新的平衡,一种有更多可能性的平衡。

提问:

观察你所在的一个系统(公司、家庭),思考:系统给你分配了什么角色?这个角色是如何形成的?如果你想改变,来自系统的阻力有哪些?

不安全感依恋导致感觉混淆,会让人沉浸在别人的感受中,对别人的情绪反应敏感,忽视自己的感觉。只能带着焦虑,一点点接近和信任别人,在安全的关系中,慢慢塑造新经验。

关系的三角化:痛苦的夹心人。

当某个人一直是另外2个人解决矛盾的工具,这个人就被三角化了。(神仙打架,小鬼遭殃;传话筒、桥梁)

“桥梁是固定的,它没有办法找自己的路,如果它离开了,两头就会变成孤岛。反之,桥梁的存在,让两座岛产生了依赖,阻碍他们去寻找新的方法。”

提问:

你是否有当夹心人的经历,在这段经历中,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在这样的关系里,你为难的地方在哪里?你有哪些解决三角化问题的办法?

都是你的错(受害者心理),关系里没有对错,也没有好人、坏人,只有相互影响。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你怎么做,是你唯一能控制的事情。做自己能做的事,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而不管别人怎么样。

提问:

你曾经历过哪些关系的烦恼?在这段关系里,你做过哪些让对方改变的尝试?对方又做过哪些希望你改变的尝试?这些尝试有效吗?

试着从自己的角度思考:不管对方的反应是什么样的,你能做的是什么?你愿意做吗?

都是我的错:我们为何会自责。

人总是有亲近别人的渴望。因为这种渴望,我们希望能承担别人的痛苦。可是,我们需要承认自己的限度。不是我们的爱心不够,而是我们的能力不够。边界就在那里,即使是最亲近的人,我们都需要承认,我们是跟他不同的人,每个人都只能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自我苛责的原因:我们宁可忍受内疚和自责,也不想承认,在一段重要的关系里,我们居然是无能为力的。相比于内疚和自责,无力感更让人难以忍受。

提问:

上一次为他人的情绪感到内疚或自责是什么时候?从哪种意义上看,你需要为此承担责任?从哪种意义上看,你并不需要?

如果你有内疚或自责的习惯,这种习惯是在怎样的关系中产生的?它在关系中的“好处”是什么?

课题分离:分清别人的事和自己的事。表达需求、敢于拒绝、不惧评判。

提问:回想一次你跟他人需求不一致、内心纠结的情境,分析,哪些是你的事?哪些是别人的事?

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

1.让他人决定我们的行为。隐形假设:我听话、顺从你,你就要给我安全感和爱。用“我不好”来表达反抗,用“我不好”来博取同情。

2.难以容忍和别人的差异。隐形假设:通过确认自己和其他人一样,来消除孤独感。

3.独立阶段。理解他人、尊重自己。为人做事遵循自己内在的原则。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容忍人和人之间的不同——独立

提问:

陷入困境时,问自己: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你如何才能得到它?

孤独,也许是人生的某种真相。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完全理解另一个人,也没有人能完全为另一个人的生活负责。拥有是人际关系中最大的幻觉,没有人能够拥有另一个人,我们只是在各自的旅程相遇,彼此同行。这种相遇有长有短,最终我们还是会分开,各走各的路。

自由是美德的前提,所有人际关系中的美好,只有出于自愿的选择,才会变成一种美德。

关于独立:只有离开过家庭的人才能选择回家。同样,只有在关系中独立了,我们才能以成熟的姿态真正自主的投入一段关系。分离从来不是人际关系的终点,自愿自发的选择才是。

提问:

回想一段重要的关系,在哪些时候,你觉得自己和对方相处是出于自愿自发的选择?在哪些时候,是因为身份、责任、义务而不得不这样做?如果抛开身份、责任、义务,自由地作出选择,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相处方式?为什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系,如何安放好“自我”——《了不起的我》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