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红楼梦》结缘

从未想过自己与红楼梦能产生如此奇妙的化学反应,作为一个东北人,又是较冷门的理工科男生,好像骨子里、性格上都不应该符合能喜欢《红楼梦》这样格调的旷世奇书的特质,恰恰相反的是自己有时好像是一个怀春的少女,就喜欢其中小儿女间的嬉戏打闹;有时又故作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仿佛自己作为一个旁观者,能洞若观火般在字里行间中窥查着书中人物的小心思。从小只是知道是四大名著之一,就是描写宝黛钗之间的爱情故事、表现出宝玉敢于和封建旧思想的抗争……如此云云,对《红楼梦》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是一本名著,仅此而已。

自己一直有晚上睡前听广播的习惯,直到上了大学,有一次偶然间听到了蒋勋老师的细说红楼,(当时在各大app上还是免费的,现在都需要收费了)我被他的磁性的声音吸引了,莫名的亲切,他说过,自己把《红楼梦》当成佛经去读,里面处处是慈悲,也处处是觉悟。我被他娓娓道来的讲解而有了代入感。感觉有趣,就像走进她,想从书中找到他讲的一些细节。至此,我开始萌生了去自己读《红楼梦》的想法。那时正值考研,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读这样一本大部头的书,所以我就每天把饭带回寝室吃,然后坐在电脑前看集《红楼梦》,新版旧版全看过,一解自己那时渴望快速来了解个中细节的狂热内心。

考研告一段落后,就是毕业设计阶段,我终于有时间可将《红楼梦》痛痛快快的好好捧在手上了。这本书是我同班同学的,我舍友借来后由于那一阶段忙于考警察就一直被束之高阁,而我正好有时间就顺过来“据为己有”,每天晚上自己和另外一个广东同学去毕业设计的专属教室看书。就这样我大致囫囵吞枣般地读完了自己的第一次《红楼梦》。毕业后我的同学就把《红楼梦》送给我了,这是我的第一套《红楼梦》“藏书”。与看电视与听广播不同的是,可以更细致的了解其中细节,自己在脑海中会有布局,结合自己想象有湖面感,而且其中大量的诗词,与其听别人的台词或者口述,阅读时文字更富有张力。而且阅读,我更倾向于纸质书籍,有质感,指尖的触感,书本身的味道,让自己感受到这种五官齐备的参与感。

我现在很庆幸能在自己二十岁的时候喜欢上《红楼梦》,更加庆幸的是自己作为中国人,可以用自己的母语去不用太过费力的就可以读《红楼梦》,乾隆年间《红楼梦》一经问世,立即惊动了当时的社会,先是争相传抄,不胫而走。后来几乎“家置一编”,不啻“名公巨卿”,连当朝皇帝乾隆本人竟也“阅而然之”。毛主席在长征时也没有忘记研读《红楼梦》,其喜爱程度可见一斑。一位罗马尼亚的红楼梦译者说过:“红楼梦是我们欧洲文化从未达到过的高峰”。所谓欧洲文化的高峰无非就是莎士比亚的剧作,他总共30几部戏剧也就创造了400多个人物,而曹公的一部《红楼梦》就创造了400多个人物,其中200多个女性角色,从贵族夫人贾母到农村老妪刘姥姥;从千金小姐黛玉、宝钗到贾母身边粗使丫头傻大姐都被描写的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古人更是称道说:“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红楼梦》里囊括了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学形式:诗、词、歌、赋;同时也调动了中华文化众多方面:建筑、园林、绘画、服饰、医药、美食;建筑学家梁思成十分看重《红楼梦》之多方面价值,曾规定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学生必读《红楼梦》。更有一种说法:世界上有人在的地方,就有人都读红楼梦,已经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至今,还没有哪本小说,可以像《红楼梦》一样,凭借一本书,就自行成为后世之人争相研究的对象,进而形成了一门学问“红学”,并把其与“易学”、与“敦煌学”并成为三大显学。

说了这么多,确实有附庸风雅之嫌,但是,《红楼梦》这部小说确实值得一读,虽然作为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颗最璀璨的明珠。《红楼梦》的阅读门槛并不高,无论乡间是白叟黄童,还是以文化人自居的各路英杰,都能阅读,这可能也是她传世至今,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吧。虽说是人各有情,不能相强,但我还是要推荐一下这本书,看的到人情世故,见得着因果循环,期间可以窥见琐碎日常生活的片段,也可以体察到人生面临选择的两难。

愿你通过阅读《红楼梦》感悟人性,充满希望与信仰,从此一路阳光,对生命有敬畏、对美好有追寻、对世间万物有慈悲。愿你眼里眉间都是大美。

你可能感兴趣的:(与《红楼梦》结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