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湖畔派诗人是指 19 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较早产生的一个流派。主要代表: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由于他们三人曾一同隐居于英国北部的昆布兰湖区,都主张“回到大自然中去”,以诗赞美湖光山色,并以此与现代文明弊端相抗衡,所以有“湖畔派诗人”之称。有人认为湖畔派诗人代表英国消极浪漫主义倾向。
2.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湖畔派”诗人的代表,“桂冠诗人”
作品《抒情歌谣集》(与柯尔律治合作),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历史上的里程碑。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言》,系统表述了自己的浪漫主义诗学理论。自然诗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以英国特有的绿野、灌木、湖泊、鸟雀等自然风景和生物为表现对象,歌咏其灵秀之美,将自然与文明对立起来。他认为“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3.《致杜鹃》是一首赞美杜鹃的抒情诗。 诗人没有从体形、颜色、动态等实体性方面描写杜鹃,而是集中笔墨描写杜鹃美妙的啼鸣声,并由此引发回忆和联想,创造出别具一格、优美动人的意境,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是 19 世纪初期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创作:处女作诗集《闲暇的时光》。 因创作诗体游记《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第一、二章,名声大噪。抒情诗有《当初我俩分别》、《雅典的少女、《她走在美的光彩中》等精品。叙事诗有《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唐璜》《希隆的囚徒》。东方叙事诗:《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科林斯的围攻》《巴里西纳》等,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的形象。剧诗有《曼弗雷德》《该隐》等,政治讽刺诗有《审判的幻景》《青铜世纪》等。
5.长篇叙事诗《唐璜》是拜伦的代表作,也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最出色的文学作品之一。它通过西班牙贵族青年唐璜的漫游历险和抒情主人公的观感议论,讽刺和批判了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欧洲政治的黑暗、上层社会生活的虚伪和保守。
6.约翰·济慈(1795-1821)是 19 世纪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最重要的诗作《无情的妖女》《圣尼亚节的前夕》和 六首颂诗《怠惰颂》《塞吉项》《夜莺颂》《希腊古瓮颂》《忧郁颂》《秋颂》都是在 1819 年完成的。《夜莺颂》写诗人渴望借美酒和艺术的力量摆脱人世频恼,达到夜莺歌唱般欢乐的境界。《希腊古瓮领》由一尊希腊古瓮上的彩绘图案触发联想故事。
7.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著名诗人、戏剧家和小说家。
创作:20 岁出版诗集《颂诗集》,因歌颂了波旁王朝,国王路易十八赐给他年金。
20 年代后期,雨果的政治思想和文学观发生了积极的转变,政治上转向自由主义。 1827 年,雨果发表的《克伦威尔》序言被认为是一篇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雨果也因此而成为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1830 年,雨果创作的打破古典主义清规戒律的剧本《欧那尼》在法兰西大剧院上演,引发了古典主义卫士和浪漫主义斗士之间的正面冲突。史称“《欧那尼》之战”古典主义文学。
8. 1831 年,雨果发表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长篇历史小说《巴黎圣母院》。
小说以 15 世纪路易十一王朝统治下的巴黎为背景,以巴黎圣母院为舞台,演绎了美丽善良的吉普赛姑娘爱斯梅拉达惨遭杀害的故事。两个主要人物爱斯梅拉达和喀西莫多是深受迫害的下层人民,雨果在他们身上寄托了对封建统治阶级的仇恨和对受压迫人民的深切同情。
克罗德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他外表道貌岸然,但内心却渴求淫乐,作者通过他的行为控诉了教会的虚伪和丑恶。
9.19 世纪三四十年代,雨果发表了诗集《晨幕曲》剧本《逍遥王》等。都是富 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表达了对受压迫者和贫苦人的同情。
10. 路易·波拿巴上台后,雨果流亡国外十九年。流亡期间,创作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等。在《悲惨世界》的序言中雨果提出了法国当代社会面临的三个尖锐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
小说通过主人公冉阿让从贫苦工人、苦役犯到人道主义慈善家的一生经历,表现了他在仁慈的米里哀主教的感召下的人生变化和善举;也表现了警长沙威由一个恶人被人道主义感化良心发现的过程。
11.晚年的雨果,创作力仍很旺盛。诗集《凶年集》,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浓厚的人道主义思想。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九三年》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描绘了 1793 年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国军队镇压旺岱反革命叛乱的故事。在小说中提出了“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的观点,表现了他人道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12.《欧那尼》的演出获得成功。这标志着法国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最终胜利,
确立了浪漫主义在法国文坛上的主导地位。
(二)主观题
1.《致杜鹃》描写杜鹃的角度
(1)诗人在第一诗节就称杜鹃是“欢畅的新客”,是“飘忽的音波”,
既点出了其在新春鸣唱的习性特点,也确立了全诗描写杜鹃鸣叫的两个角度:声音的欢畅和神秘。
①连续用了“欢畅的新客”、“咏赞阳光与花枝”、“春天的骄子”、“一种爱,一种希望”、“古祥的岛儿”等短语,以凸显杜鹃在春天鸣唱的快乐、欢畅和喜悦之情;
②先后用“飘忽的音波”、“无形的精灵”、“一团神秘”、“不露行迹”等短语,表现其鸣唱的灵动、曼妙、飘忽、神秘之美。
(2)作用:两个角度相互交织烘托,把杜鹃鸣唱赏心悦耳又不可言状的情态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2.《致杜鹃》中诗人与杜鹃的联动关系
【总】杜鹃鸣唱之美的发现者和感受者是诗人,它与诗人之间的联动关系成为全诗共 8 节的描写重点。
(1)诗人先是听到杜鹃久违的欢畅鸣叫,感到由衷的快乐,并向春天归来的杜鹃表示热烈的欢迎。
(2)转入回忆,追想童年时代聆听杜鹃鸣唱的妙音;最令诗人缅怀的是当年试图寻觅杜鹃踪迹而不得的情景,童心童趣跃然纸上。
(3)感念因为社鹃把自己的童年时代变成了“黄金岁月”,遂转入联想,想象杜鹃美妙的歌声将人间装点成“缥缈的仙界”和乐园。
【总】:诗人通过对杜鹃鸣唱的聆听、回忆、寻觅、联想,与杜鹃建立起持续的契合、呼应、对话关系,在灵犀相通中,源源不断地接获来自杜鹃所代表的自然给予自己的精神养分和灵魂启迪。他认为,人类一旦与自然建立了这样一种和谐关系,世界也会变得无限美好,大地会成为精神的乐园。
3.《致杜鹃》艺术特点
(1)描写上,用两个角度描写鸣叫,重点描写联动关系。声音的欢畅和神秘相互交织烘托,重点描写杜鹃与诗人的联动关系。
(2)手法上,移情。采用移情手法,将人类情感灌注于杜鹃,从而确立了抒情的基础。
(3)修辞上,比喻。在诗中大量采用比喻,展现了杜鹃意象的丰富性和多面性。
4.《唐璜》中《哀希腊》的思想主题
(1)爱国主义主题建立在古今对比的基础之上。
从“文教”和“武功”两个角度回顾了古希腊民族的辉煌成就。
“文教”提到阿波罗神话、荷马史诗、萨福和阿那克里翁的抒情诗,
“武功”列举了马拉松战役、萨拉米海战,以及三百斯巴达勇士以血肉之躯抗击强敌的温泉关战斗,这些著名战例彰显了希腊民族勇于抵抗侵略,捍卫独立、自由的光荣传统。
(2)对比古今的社会与古今人民的精神状态,激励其战斗精神。
回顾光荣传统的同时,将其与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屈辱现实加以对比,把古代希腊人民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与当下希腊人普遍存在的精神麻木沉沦状态作对比,以图唤醒希腊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其反抗异族统治的战斗精神。殷切期望加强了激励的效果。
(3)最后一节流露的“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感,也不是完全消极的,其中混合了责备和忧愤,深化了爱国主义主题。
5.《哀希腊》的艺术特点
(1)最显著的特点是古今对比。
诗人总是先历数古希腊隆盛时期的文教或武功,然后笔锋一转,指向希腊屈辱的现状,这种倒高潮式的对比,使古今产生强烈的落差,把情感引向对现实的思考,起到了明确方向、强化斗志的效果。
(2)全诗的抒情既气韵连贯,又富于变化。
围绕着怀古伤今、激人奋进的抒情主旋律,诗人时而感叹,时而质问,时而论辩,时而讽刺,抒情手法多样,语气富于变化,使情感跌宕起伏,读来回肠荡气,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6. 拜伦式英雄
拜伦笔下的“英雄”都是一些“孤独绝望的反抗者”,具有以下共同的精神特征: 抑郁孤独,桀骜不驯,鄙视一切;
明知反抗的结果是失败,但仍然在绝望中对社会进行不妥协的反抗,而反抗也常常以悲剧而告终。
这些人物有拜伦本人强烈的个性色彩。
7.《秋颂》的内容分析: 全诗共 3 节。
(1)第一节从触觉的角度来描写万物的成熟;用拟人手法。
(2)第二节从视觉描写田野丰收的景象;拟人化手法彰显了现世生活的无限魅力。
(3)第三节从听觉描写秋收之后、冬季到来之前乡野落日熔金的黄昏景象,集中写鸟畜飞虫世界。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对生活和生命的眷恋之情。
8.《秋颂》的艺术特点: 【总述】《秋颂》是济慈诗歌艺术的典范之作。
(1)拟人化手法的采用。
诗人除了将秋幻化为人物、神祇和动物的形象,
还通过抒情主人公在后两节诗起首的发问,与“秋”建立起对话关系,赋予“秋”以生命的灵动感,凸显了万物的盎然生机。
(2)举证法 。
罗列具有英国乡村典型特征的秋天物象,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了秋天的丰足之美。
(3)营造画面感。
以调动丰富的感官体验,并赋予自然之秋以艺术雅趣和文化内涵。
9.《克洛德·格》思想内容
(1)同情贫苦人们的悲惨处境。
通过孩子、情妇以及苦役犯人处境的描写,揭示了当时法国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命运总是贫穷的、不幸的、悲伤的”可怕现实。
如克洛德的所谓“罪行”其实就是饥饿逼出来的。所以小说中写道:“人民正处在饥寒交迫中。贫困迫使男人犯罪,迫使女人随落。”
(2)揭示了资本主义法律本身的反人民本质和执法官员的残暴无情。
如克洛德仅仅偷了一点点儿面包和柴火,就被判处五年徒刑;在监狱里典狱长对他的任意欺凌和侮辱;在议会中那些议员和官员们为着私利和党派的利益钩心斗角等。
(3)探讨了社会的出路
在作家看来,烙铁、铁镣、监狱、死刑是不能解决社会问题的。
①主张一方面统治者要“在穷人的命运里,在苦难的盘子里加进美好的前途,加进对于永恒幸福的向往,加进天堂的福乐。”
②另一方面,所有堕落了的人身上都隐藏着一种野兽的原型,通过良好的教育修整,实质上是宗教中的仁爱感化的思想。 这样的出路体现了雨果的历史局限性。
10.《克洛德·格》人物形象【克洛德·格】
(1)出身低微但性格刚毅坚强,体现出了勇于反抗社会不公平的勇气和果敢。
如他为了教孩子和情人去偷盗,为了尊严杀死典狱长和在法庭上顶撞检察官等,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2)体现出了人性中美好的东西。
如在穷苦无奈境况下他不忍看着孩子和情妇被饿死冻死,偷来了够用三天的面包和柴火。在监狱里,由于他的正直、能干和庄重,加上他身上“显示出一种威严”,使他赢得了其他犯人的尊敬和爱戴。敢于对抗法庭并在面临死亡时,心里仍然记得的是把手里剩下的五个法郎送给穷人。
【总】通过具体的叙述,作者将他对人性美的赞颂投射到克洛德·格这个人物形象上。
11.《克洛德·格》艺术特点
小说在艺术上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1)通过美丑对照原则,把克洛德·格的高尚与典狱长狄先生的丑陋表现得极为鲜明;
(2)故事描写和作者议论有机结合,交相呼应,相得益彰。
(三)配套练习题
1.1830 年,雨果创作的剧本(欧那尼 )在法兰西大剧院上演,引发了古典主义卫士和
浪漫主义斗士之间的正面冲突。
A:《巴黎圣母院》
B:《悲惨世界》
C:《海上劳工》
D:《欧那尼》
答案:D
2.拜伦在《哀希腊》中抒发的主题思想是(爱国主义 )
A:民主主义
B:个人主义
C:爱国主义
D:自由主义
答案:C
3.济慈《秋颂》第一节描绘了秋日果实累累,万物成熟的景象,其描写侧重的角
度是(触觉 )
A:视觉 B:触觉
C:听觉 D:味觉
答案:B
4.“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的创作主张出自华兹华斯的( 抒情歌谣集.序言)
A:《咏水仙》
B:《丁登寺》
C:《抒情歌谣集•序言》
D:《序曲》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