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庚年正月初一

今天算是正式进入到2022虎年啦!

01

今天感觉挺无聊的。或者真的好好找事情做了……该聚会聚会 复习的复习 看书看书 运动运动 作息 娱乐等等。想起来回家差不多两星期多,基本上还没有去广场看看走走。

每天打算骑车下去找一下郭 李什么的。

02



大概一小时前? QQ等级混上了皇冠……


03

说真的感觉年的有意义 味道越来越淡了……回顾起来似乎一切变化差不多从上初中或者说小学毕业以后就不期待过年啦……

14  15  16:14年网文记忆 丁兰科……

15年第一次来水厂  16 初三上 斗三开始?

17  18  19

17年换上opop手机  18年平平谈谈没有什么印象 哪个时候似乎各方面压力 焦虑 抑郁情绪  19年第一次 堂哥……

20  21  22

20年疫情  21年也是提前一个月左右

然后一晃就到现在……

04

关于年味变谈除了真的是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之外,更多的是少了团圆的意义吧……

母亲 姨妈 舅舅 外公外婆等等……

这两天也就是我和老爸在家 有一点点感觉寂寞的感觉……


05

以后东西来自知乎回答

大人们都说年味淡了,可「年味」到底是什么?我们是否需要「拯救」年味?

知乎「吾辈问答」行动第四期 | 年味的背后是什么?


步入 21 世纪新的一年,现代社会飞速旋转。


社媒技术的高度发展,将思念与牵挂化作无线电波穿梭在城市森林。而我们也从小孩子慢慢长大成外表成熟的大人,临近过年,你是否还会嗅到浓浓的年味?


一位知友曾在知乎回答:「记得小时候,提起黄焖鸡,就是过年的味道。父亲的身影还在厨房,炸好的黄桂柿子饼闪闪发亮。」


而在你的脑海中,「年味」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这是知乎「吾辈问答」行动第四期,在这个辞旧迎新的特殊时刻,且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停下一瞬,闭上眼,认真思考那些珍贵、却可能被我们无意忘却的「年味」记忆。

番薯妹

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我觉得所谓的“年味”变淡,淡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的是团圆的意义。


现在大多数人的春节,除了吃吃吃,基本上就是面临钱要花出去,隐私要被盘问一遍又一遍,还要学会忍耐保持礼貌。


这样的春节,鬼才愿意过呐。


为什么我们印象中的春节都那么开心?其实除开好吃的、新衣服、有趣的玩乐活动这些春节的“好处”,最最最重要的,还是和想见的人一起做这些事情。


经济越来越好,我们能在平时也能享受到从前春节才能享受的东西,但是春节的核心意义,其实就是两个字:“团圆”。


现在的人们工作都天南海北,很多人都背井离乡在外打拼,很多亲戚朋友,都是隔很久才见一次,大家的见识、喜好不同,能聊的话题越来越少。无论哪种感情,都一定是需要经营的,疏远了就是疏远了。


所以很多亲戚,三姑六婆什么的,给人的感觉并不会比你朝夕相处的同事更为亲近。这群人因为和你没什么共同语言,只好询问一些在她们看来很重要、很想知道答案,而你又并不十分情愿回答的问题,由此带给了你一些并不愉快的感受,当然,他们也没什么坏心眼。


所以这样的团圆,除了表面上的亲近,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才是年味变淡的根本原因吧。

编辑于 2021-02-09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赞同 2K

评论

更多回答


林为珮

可否阻你十八秒钟看看信

『年味』说白了,就是仪式感。


所谓仪式感,就是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做、在别的时候都不做的事情,这个和生活水平无关。


我们之所以感到年味变淡,是因为,跟过年相关的旧的仪式越来越少,而新的仪式却一直没有确立。


先说旧的仪式。


1、跟吃相关的,杀猪宰羊包饺子蒸馒头炸春卷,这些在过去只有过年才有的仪式感满满的事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失去了意义。而且很多传统食物,由于高油高糖,反而成了不健康食物。也就是,吃的方面,旧的仪式可以说存在感很弱了。虽然我们过年还会吃饺子、吃汤圆,但更多的是旧习俗的惯性延续,不吃也罢,并不是像几十年前很多人家指着过年吃这一顿好的。


2、备年货的习俗,这个主要是因为,过去基本上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这大半个月几乎商品供应是停止运转的,所以不备年货的人家,过年是真的没啥可以吃,备年货不是个凑热闹瞎忙活的事情,而是关系到大半个月甚至整个正月全家人的吃喝问题。而现在随着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有需求就有市场,有人不想备年货就有人想赚这个春节市场的钱。尤其是在大城市,即使正月初一,市场也有新鲜蔬菜可以买到,备年货也就单纯成了赶热闹的事情,很多家庭不备年货也能平稳过年。再加上很多上班族都是到除夕才正式放假,所以更没有备年货的时间了。于是,过年备年货的仪式感好像也在减弱。


3、放烟花。这个不用说了,全国基本上大中小城市都实行了市区禁放烟花的政策,到现在都好多年了,大家也早已习惯了没有烟花爆竹的春节。我个人而言,对此政策是非常支持的,自从实施这个政策以来,春节期间我家乡的空气质量肉眼可见改善。但无论如何,这个仪式感确实是没了。


4、拜年。我家属于那种几代人没有搬迁过的家族,街坊邻居大多也是几代人都住在这里的老街坊,所以小时候拜年的时候,是相当热闹。我爸和他的几个堂兄弟以及各自的妻子儿女,二三十口人一起从挨家挨户拜年问候,我爷爷奶奶也在家等着一波又一波街坊亲友挨着拜年,基本大半天就过去了。然而,随着独生子女一代逐渐长大,亲戚会越来越少;再加上这几十年人口迁徙的频繁,街坊也不再是拜年的对象(我家拜年也只会给奶奶家的老街坊拜年,自己家单元楼的邻居,即使一起住了十年也不会过年互相拜访,最多见面问个新年好)。随着爷爷奶奶一辈的老街坊一个个去世,父母一辈的街坊至少还是熟人,我们这辈的街坊其实已经互相很生疏了。所以,传统上那种扫街拜年的场面也会越来越罕见。


其他想到了再补充吧。


我以上列的这几点,其实都是现代社会不可逆的,如果非要死抓着这几方面不放,那过年只会越来越没有年味。所以,我们必须建立新的仪式感。


先说传统过年的仪式感中,可以强化的有哪些。


1、团圆。今年是特殊情况,我们暂且不说。如果过年连这个仪式感都守不住,那其他“年味”再足,其实也是没有意义的。之前每到春节前夕,央视会一遍一遍放各种春运盛况,每次我感受到过年的气息,最早都是从一年一度的广东摩托大军的新闻里感受到的。希望过了今年,以后我们还能够更加强化这个团圆的仪式感。


2、庙会、花市、冰雕世界等民间活动。这种仪式感可以大搞特搞,政府加强引导和扶持,没有庙会传统的地方,也可以创造一些“新传统”,只要政府出面引导,商贩和演员有利可图,自然而然会搞起来。只要一年搞好了,接下来每年都能越来越好。


3、春联和剪纸。其实这些传统也在慢慢淡化,因为春联可得性越来越低了(以前必须要手写,而且很多春联的内容都是需要有文化的人构思的,现在基本上去超市买个菜都送一份)。其实这个仪式感要想搞起来也很简单,第一宣传搞起来,慢慢让大众认可“手写春联逼格高”这种印象;第二手写春联的活动搞起来,各地文联、文化局等单位,每年都搞一些春节送春联的活动,鼓动起来会写毛笔字的小初高学生、离退休职工、社会闲散人员来写春联,让手写春联的可得门槛降低;第三搞一些创意春联的活动或者风气,比如到了春节就搞几个让大家晒今年自己家春联内容的热搜,当自己想春联内容、手写春联成为有趣的一年一度的活动,这个旧风俗就有了新的生命力。


这是我暂时想到的三个,其他也等想到之后接着补充。


还有一些,就是我们必须补充的用来代替旧仪式的新仪式。其实我也是随手写的,也没有想太完善,但既然很多旧的仪式感消退是不可逆转的,那么,新的可持续的受欢迎的仪式感就必须补充进来。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各地政府因地制宜主动引导,也需要劳动法彻底被贯彻落实,只有有人过春节假期,才会有人配合这些纯消费性质的仪式感,不是吗?

编辑于 2021-02-08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赞同 736

评论


kingharlous

主流媒体从业/摄影(器材)爱好者/

除开物质体验的原因之外,其实我的一个理解是,交流更日常化了,人的经验则变得同质化了。


过去过年,其实有一个非常大的功能,那就是充当家庭叙事的关键节点。那时候即便是同城同县,相聚也可能是艰难的。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人生体验也是异质的。生活在不同地方的人聚在一起,礼物聚集在一起,带来异乡风物的同时,也带来了异乡的谈资和叙事。而春晚就更是如此了,那是一个个异乡小叙事和国家大叙事的奇妙混合。


有一个“讲故事的人”的概念,在过去,叙述者往往是老人,是过路人,是信客之类的有异质体验的人。而春节相聚,在信息流通不畅的年代,叙事的主导者也常常是有威望的老人,外地回来的亲戚。当时的电话、书信等沟通方式,信息量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春节对于家庭来说,是一次信息的浓缩,春晚则是一次全社会共识的浓缩。这也是“人生不相见,动如商与参……惜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这种奇妙体验的来源。


但是这几十年,社会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是通信的日常化、非仪式化。即时通讯、视频聊天、高铁周末往返,让信息的浓度变得更低了。过去那种子代、孙代亲戚间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早就被即时通讯预先完成了。每个人的独特经验,早就在日常交流中被实时分享了。心里的话也未必要在过年的时候才有机会说,而是在平时预支了。聚会从某种意义上的仪式,变成了日常就已经有些繁重的亲戚关系的一种加码。而在新闻故事实时传播、定制传播的时代,大型晚会早就无法提供任何新的叙事素材了——我一直认为,这才是春晚显得越来越不好看的真正原因,因为讲故事的人,无法提供比听故事的人更多经验了,说书也就再也进行不下去了。


还有一个重大变化是人的经验的同质化。一个阶层的典型人群聚在一起,话题其实是非常贫乏的。中产除了聊孩子,大概就是炒股、买房、升职这种差不多的东西。所有人都被裹挟到一个大的市场体系和叙事体系里。而过去,说的都是什么呢?10年前,我坐过几次返乡的绿皮车,车上人声鼎沸,有人在悄声说发生在皇城根的一些秘辛,绘声绘色,好像自己亲眼看到的一样。有人讲自己怎么从浙江台州一路漂泊到东北去修鞋,冻掉了一只小脚趾,但也因此娶上了媳妇,盖上了房。有几个石家庄上车的大叔,把被冻成冰坨坨的啤酒放在暖气片上解冻,突然又从怀里掏出几只烧鸡,撕了一只大腿塞到我手里。而现在的京沪高铁上,大家都是那么沉默,穿着也是那么一致,连电子产品都是那么相似——AirPods上市后,仿佛一夜之间年轻人都换上了。掏出电脑来加班的社畜,基本不是ThinkPad就是MacBook。电话里听到的,都是相似的术语和词汇。过年也一样的,异质化的人正在逐渐消失。


我想我们在怀念年味的时候,其实是在怀念那种浓厚而有力的情绪,这种多维而丰富的叙事吧。

编辑于 2021-02-08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你可能感兴趣的:(壬庚年正月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