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那天,我们一家三口回老家。一到家,我便跑进厨房,看见公公婆婆都在忙活,公公切菜,婆婆炒菜。
因为公公前段时间做了一个比较大的手术,我就问了一句:“老爸,最近身体好一些了吗?”公公微微一笑回答到:“挺好的”。
“都不想理这种人,感觉他现在脑子都坏掉了。”1米68的婆婆声音高亢,气场全开,话语中带有一丝抱怨。
好在公公脾气很好,听完只是呵呵一笑。我急忙了解事情原委。原来,婆婆早上问公公:“你起床后喝水了吗?”公公说,没有。
婆婆转身就去撕开一张测血糖的试纸,准备给他测血糖。没想到就在婆婆去拿试纸的功夫,公公喝了一大杯水。
所以婆婆抱怨公公不听话:“明明昨天晚上就和你说了要测血糖,还要喝水,害我白白浪费一张试纸。”公公却辩解:“谁叫你刚刚不说清楚。我以为你是提醒我晨起要喝水。”
本来婆婆出于关心想帮公公测血糖,可却导致了争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婆婆没有把话说清楚。
婆婆只是问公公早晨有没有喝水,并没有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用语言清晰的传递给公公。
在沟通中,我们很自信,认为自己说的话已经足够清楚,所以会自动删除一些认为不必要说的话。
另外,中国人推崇的表达方式是含蓄,所以人们也不太习惯直接说明自己的需求。
女儿读幼儿园的时候,我很喜欢带她逛街。每次逛到中途她都会告诉我:“妈妈,口好渴”。这个时候我就会给她买瓶水或者买瓶牛奶。
然而我发现,每当她手上拿到的是牛奶,就会一脸喜悦。换作是矿泉水,就会很生气,拒绝喝水。
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其实她口中“口渴”的意思就是“想喝牛奶”。于是,我和她说:“以后你想要什么,直接告诉妈妈,这样妈妈才听得懂。”
她嘴上答应着,可后面几次还是说“口渴”。我明知道她想喝牛奶,还是给她买了矿泉水。经过几次教训后,她才真正学会在我面前说出自己想要什么。
把话说清楚,才能将心底所想通过语言清晰地传递给他人;把话说清楚,才能让他人更加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
《沟通的艺术》中有这样一段话:语言其实是一种符号,所有的字词与概念或者它所指的事物之间是一种任意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有时候沟通并不一定是按照字面意思的。
举个例子,“DO”这个词,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它是“做”的意思。学音乐的人看到它,第一反应是音阶中的”DO”。而在我开绘本馆的朋友眼里,这个单词的含义是阅读的”读“。
如果一群人都用相同的方式使用同一个符号,那么语言就会变得更容易使用及了解。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有时候我们自以为很清楚的信息,却给他人造成困惑和误解。
比方说,你的Tony老师问你“想要怎么修剪头发”,你小心翼翼的说“修一点点就好”。然而,当你满怀期待看着镜子里的新发型时,却发现,发型师的”一点点”,竟然是你心里的”很多”。这其实就是语言容易产生歧义而造成的。
都说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有时候同一句话光靠断句,或者语气不同产生的意义都会相差甚远。
大家似乎都明白这个道理,可在生活中却时常忽略这一点。就算遇到沟通遇到阻碍也没有停下脚步,去关注语言对沟通造成的影响。
我们通常都会高估自己和别人,高估自己能说得很明白,高估别人能足够了解自己。
以前就听过一个笑话,病房里,护士告诉病人“你以后将不再需要睡袍、书和刮胡工具了。听完护士的话,病人变得很沮丧,郁郁寡欢,食欲不振。”
护士看到他这些奇怪的行为就很好奇的去和他交谈,原来这个病人将护士的话误解为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而护士的本意其实是想说“你很快就可以出院回家了。”
使用模糊的语言进行沟通,容易造成误解,使原本温和的沟通演变成抱怨、争吵、批评、甚至冷战。
长期维持这种固定的沟通模式,不仅情感容易破裂,也会无形中摧毁自己的自信心,认为自己不管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是一个不擅于沟通的人。
那怎样才能将这种模糊的语言变得清晰呢?我们可以将这种模糊语言变为行为语言,也就是说在说之前你先思考一下你交谈的目的是什么,在语言中体现出最终自己或希望他人产生的行为。
比方说我婆婆问公公早上又没有喝水,她的目的是想帮他测血糖。那么她就可以直接这样说“我想帮你测一下血糖,你早上没喝水吧?”
医院那个护士,她的沟通目的是想告知病人即将可以出院的好消息,她可以直接说:恭喜你,即将可以出院,以后都不需要睡袍、书和刮胡工具了。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发出质疑,把话说清楚也太简单了,不就是说出自己想要别人干什么,或者希望别人不要干什么吗。
说起来是很简单,但只要大家静下心回想一下,就会发现自己经常在亲密的家人、朋友面前经犯这种“说了,对方就会懂”的错误。
比方说,小美加了一天的班,回到家已经晚上9:00。看着客厅随地洒落的玩具和沙发上的袜子,小美有气无力的对老公说:“明天周末了,家里看起来真乱。”
老公一边打游戏一边给小美回复 了一个“哦”。小美以为自己已经向老公发出了周末打扫卫生的邀请,可是老公却认为“家里真乱”只是一句简单抱怨。
如果这个时候小美用行为语言发出邀请:老公,明天周末了,可以帮我一起打扫卫生吗?那得到的回复肯定就不一样了。
或许又有人说,清晰表明自己的沟通目的,就一定能事事如愿吗?那肯定是不可能的,比方说刚刚说到的小美,她邀请老公一起打扫卫生,就可能会遭到老公的拒绝。
可至少在这场沟通中,小美是付出了努力的,她清晰的表明了自己的需求和愿望。也让沟通目的达成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最关键是,不会因为语言的歧义而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如果你已经说的很明白了,对方还是没听懂,怎么办呢?请求对方给予反馈,然后反复确认彼此不清晰的地方。
俗话说:说不清,道自然不明。我们通常认为沟通就是一个人发出100%的信息,然后另一个人接受到100%的信息。但事实呢?
沟通的效果是以一个漏斗状呈现的。一个沟通者心里想的是100%的东西,当在众人面前用语言表达心里那100%的东西时,这些东西已经漏掉了20%,而当你说出的80%的东西进入别人的耳朵时,由于文化水平、知识背景等关系,只存活了60%。实际上真正被别人理解了、消化了的东西大概只有40%。
所以,想要得到好的沟通效果,就要尽量把自己心里所想的内容100%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缜密的思考之外,当务之急就是:先把话说清楚。
(我是三级拆书家饶晶晶,我用拆书的方式把生活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