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与冥想的区别到底是什么?之一

国内外很多领域都在大声赞扬正念和冥想,无论是名人通过冥想来健身、提升思维能力,还是科学家鼓励正念练习,缓解情绪和压力,它们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进入我们的视线,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潮流!

但是正念和冥想有什么区别呢?一定有很多人,就如同曾经的我一样,对二者一头雾水,今天就聊聊它们的区别。

定义的不同  

01 冥想

“冥想”来自于英文“meditation”的翻译,冥想(meditation)这个词来源于梵文的dhyana,中文翻译成“禅”。在英文里面meditation(冥想)与medicine(药)是同样的词根,所以在西方人看来,冥想是一种“身心治疗”的方法,有时“meditation”也被翻译为“禅修”。

冥想是指个体通过调整自我的身体和思想所建立的一种特殊注意机制,冥想训练有助于改善个体心理过程(Cahn & Polich, 2006)。

其他有关冥想的定义:

冥想,是在安静及静寂的环境中,闭眼后通过思维引导感官的思考及思维散发,是一种凝神缓解压力的方式。

冥想是一种改变意识的形式,它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自我知识和良好状态(来源中国心理学会)。

印度瑜伽师们将冥想视为实现入定的一项技法和途径,把心、意、灵完全专注在原始之初之中;最终目的在于把人引导到解脱的境界。

但从佛法的角度来讲,解脱更重要的是”见地“,方向比努力更为重要,而不单纯依靠冥想或禅修就能够达到解脱的境地,因此佛法和其他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八正道“,以获得究竟的自在和无烦恼的状态。

但是通过冥想,我们训练自己的心变得宁静平和、专注而警醒,这是共同的一个认识。

02 正念

正念(Mindfulness)是一种存在状态。现代正念(指标准化、实证化和结构化的正念)发起者——卡巴金博士将正念/静观定义为:“有意识的、不加批判地,留心当下此刻升起的觉察”。

Mindfulness is paying attention in a particular way: on purpose, in the present moment, and non-judgmentally.


而古典正念的更多的源泉来源于佛法中的“身、受、心、法”四念处的记载和修习。

我们这里更多讲述的是现代正念,其核心词:温柔且有意的觉知、不评判,如实看待当下。

正念最核心的品质源于其所蕴含的9个态度:初心、不评判、接纳、耐心、放下、不用力、信任、感恩、慷慨。


心理学家给正念的定义是一种与注意力和觉察相关的心理特质。虽然正念源于古老的佛教禅修(meditation),但在当前的入世应用中常常是不涉及宗教背景的。

研究正念的心理学家约翰‧卡巴—金(John Kabat-Zinn)这样解释:“(正念觉知)就是有意识地摒除观念、专注当下,关注经验的展现。”


在现代正念开始初期,通过聚焦于呼吸,其核心是去培育对身体及心一刻接着一刻的觉察,从而令身患慢性疾病、疼痛和精神压力过大的人,能够对其身体及心理上的痛楚有所帮助。当我们保持正念来生活时,我们努力把握每一时刻、觉察当下的发生。

卡巴金博士把其开创的MBSR(正念减压,八周集体课程)视为一种教育和身心健康课程,而非心理治疗。心理治疗领域对MBSR的引用很多而心理学家又发展出一些基于正念的疗法,最具代表性的方法有:MBCT(正念认知疗法,帮助反复发作的抑郁症患者预防复发,也可以用于健康人群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由Mark Williams 等三位认知治疗学派的学者开创,借鉴了MBSR的很多要素,课程设置和MBSR相当接近),ACT(接纳和承诺疗法,由Hayes开创,核心是由六个要素构成的关于“心理灵活度”的框架,包括正念和价值承诺两大部分,不要求专门的静坐),DBT(整合了正念技术,针对边缘人格障碍治疗)。

此外,正念与具体工作领域相结合,产生了大量应用型发展,如Mindful Eating(正念进食),Mindful Birthing(正念育婴与分娩),Mindful Parenting(正念养育), MBCTCa(针对癌症病人的正念认知疗法),Mindful Teaching and Learning(正念教学),Mindful Leadership(正念领导力)......等等。

正念已成为一棵大树

小结:正念与冥想二者存在相互关联,但又不完全相同。一些学者在研究与应用中经常将二者通用或者混淆。

在很多层面二者有相似之处,但在练习方法和具体的效果对比上,还是有所区分。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正念与冥想的区别到底是什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