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钙误区

既然钙如此重要,很多人都知道要补钙,但是很多人都会进入误区。

误区一:骨头汤补钙,尤其是广东人,每天都用骨头煲汤。为什么说这是误区呢,因为骨头里面的钙绝不会轻易溶出来。有实验证明,在高压锅蒸煮两小时之后,骨髓里面的脂肪纷纷浮出水面,但汤里面的钙仍是微乎其微。有一个著名的营养学教授曾经做了实验,他发现骨头汤里面钙的含量只有1-3毫克/100毫升,如果要补充600毫克量的话,这个钙量远远不够。如果要补到足够的钙,一天需要喝400碗骨头汤。而且骨头汤里面含有很多脂类的东西,吃多了对于动脉硬化有不良影响。现在饲养的猪等畜禽类,基本都是两个月左右就出栏,它们自己本身还缺钙呢,希望从它们那里获取钙质是微乎其微。

误区二:

民间有一种说法,在熬制骨头汤的时候加入少量的醋,再慢慢地炖上一两小时熬出骨头里的钙。实际上,矿物质在酸性环境中容易转变成无机离子,反而不利于人体吸收。另外,醋在帮助骨钙溶出的同时,铅也会一同溶出,这就增加铅摄入的风险。因此,熬骨头汤加醋是错误的做法。

误区三:喝牛奶就不用补钙了

喝牛奶补钙的确不错,因为牛奶中的确富含钙质,每1毫升就约含1毫克的钙,但美中不足的是牛奶中没有很多帮助钙质吸收的维生素D。

误区四:豆浆是高钙食品

营养学家经常劝告,不能喝牛奶的人可以喝豆浆作为替代。的确,在很多方面,豆浆都是一种非常优秀的食品,但从钙含量上来说,它却远远比不上牛奶,差的不是一倍两倍。这是因为,大豆钙含量虽然不算太低,但加10杯水磨成豆浆之后,含量就稀释得很低了。喝一杯豆浆,不过是吃几十粒豆子而已,其中的钙很少。豆浆对骨骼的真正好处,在于它可以提供植物雌激素,减少更年期妇女的钙流失。

误区五:“95%”的吸收率

人体对钙的吸收是有个过程的,钙进入人体首先要进入血液,再形成钙细胞,之后再通过复制的变化过程穿透骨头最外面的硬层,固定到里面的骨质量中。钙补充产品分为无机钙和有机钙,其中无机钙主要有碳酸钙,它含钙量较高(高达40%),吸收率可达39-40%,是常用的补钙制剂,而且便宜、方便,但是它的吸收需要依赖胃酸,不适合胃酸缺乏者;有机钙主要有乳酸钙、葡萄糖酸钙、柠檬酸钙等,价格相对较高,含钙量不一(8.9-65%),适合消化功能差、胃酸缺乏人群,一些有机钙的吸收率只有20%左右。现在外面会有一些厂家夸大自家产品的功效,比如一些广告宣传自己的产品“沉积好,吸收快”,也有些宣传自己的产品“颗粒比一般产品小很多”,这些都是误导。钙片的物理大小不能从本质上改善人体对钙的吸收率,根本不存在所谓的“95%”的吸收率。

误区六:一次性补太多钙

很多中老年人一知道自己缺钙就会猛吃钙片,拼命吃含钙丰富的食物,事实上一口不能吃成大胖子。市面上有些廉价钙,号称一粒含有1000毫克的钙,一天吃一颗就够了,这些都是不科学补钙。一次性补太多的钙质并不利于吸收,相反的还有可能会引起便秘、肾结石等问题。人体每4个小时只能吸收500毫克的钙,所以不要一次服用太多,要分开服用。

误区七:盲目选择液态钙质

一些人认为液态的钙质更容易吸收,事实胃才是吸收钙质的场所,因此如果喝液态钙容易受到胃里的胃酸的干扰,而影响钙的吸收,因此建议不要选择液态钙。

误区八:只要吃钙片就能补钙了。

我们吃下去的钙并非全都能够被人体利用,有些并不能被消化系统吸收。导致钙吸收异常偏低的原因之一是维生素D水平低。钙片虽然是补钙的直接方法,但是如果单纯的服用钙片而不补充维生素D,同时又不注意补充镁、维生素K等,那么是很难将吃下去的钙直接变成人体所需的钙质的。

镁与钙的关系十分密切,它是一个促进钙吸收的重要元素。补钙时如果没有足够的镁,不仅增加维生素D的需要量,而且可造成维生素D的活性丧失,从而丧失帮助钙吸收的作用,缺乏镁时亦可导致钙流失到软组织中如骨骼肌肉,肾脏,动脉壁等。

另外,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 K,就可能出现凝血较慢、钙吸收不足等情况,当钙离子路经血管时,会在血管壁上沉淀,而过多的钙离子会导致血管钙化、弹性降低、硬度增加。补充足够的维生素K能抑制钙在血管壁沉积,预防血管钙化。维生素 K还能帮助骨头吸收更多的钙,使钙盐快速沉积到骨头中,进而预防骨质疏松。

因此,在选择钙补充剂时不能单单只补充钙,一定要选择同时含有镁、维生素D、维生素K的产品。

误区九:补钙的事,老了再说

补钙,和储蓄是一个道理,现在补,将来用。35岁前,骨骼处于成长期,骨量一直保持上升状态,最终达到一个最高值,即“骨量峰值”。年轻时补钙充足,可以提高骨量峰值。骨量峰值越高,表明骨量储备越充足,将来发生骨质疏松的可能性就相应越小。补钙同时增加含有镁、维生素D、维生素K等健骨营养素的摄入,有助于钙吸收,建立较高的骨量峰值,从而可有效延缓骨骼衰老。



你可能感兴趣的:(补钙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