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基课社会心理学第九讲:人际关系

中原焦点解决团队高级五期 讲师第13期  贺变丽 坚持分享第1425天 2022—5—10

        互动:疫情在家,和家人关系如何?关系好的有哪些经验?怎么做到的?请发一下。

      在这个世界上非常影响我们情绪的,就那么几个人,能与这几个人关系处好了,就会很幸福。

        人生在世会与其他人交流,也会相互影响,我们做好了自己,就能与别人融洽相处。很多时候与他人的关系就是与我们自己的关系,作为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往往是跟自己的关系,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往往是与自己的关系,与自己关系处好了,呈现出来的就是平和的,能足够稳定。

第一单元  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

一、定义:人际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多在事上磨,理论联系实际。

        有了心理上的联连就有关系,有关系就是没关系,没关系就有关系。

        通过接触会有一些感受,比如恋爱,或婚姻。彼此在一起,关注到对方的需求、在乎、感受,这些会带来连接。在关系中,人是趋利避害的,如果你指责对方,批评对方,人际关系就不会太好,比如刀子嘴豆腐心之人。要学会说好话。

特点:

1.个体性

        角色退居到次要地位,自己是否喜欢或愿意亲近。

        自己喜欢的人就愿意交往,优先考虑自己喜欢的和想要的,如果看中对方的角色和地位,交往时间长了就会痛苦,就会有内心的冲突和矛盾。优先选择自己喜欢的,愿意亲近的,找咨询师也是如此:和他在一起舒服吗?愿意亲近吗?

      咨询师要内稳(定)外平(和)。

2.直接性

        没有直接接触,就够不成人际关系。

        想与人建立更好的关系,就要相处,相处了才知道怎么样,才可能建立亲密关系。

      多陪伴孩子,与孩子相处时,欣赏孩子,理解孩子,才可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在关系中,平衡最好,彼此感觉舒服。

        女人要学会撒泼,还要学会撒娇,这样会有良好的亲密关系。

3.情感性

        彼此间情感活动,主要特点

        倾向:使彼此接近和相互吸引;使人们互相排斥分离。

        多觉察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理解自己,了解自己,让自己变得更敏锐,能看透世事,但看透不说透,少说,有利于关系的建立。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1.定向阶段

      根据自己的喜好、年龄特点、性格特点、经济情况等,选择我们的交往对象,这就是定向阶段。喜欢的和不喜欢的都有共性特征,除了共性,还有个性特征,比如有的人喜欢开朗活泼的,有的人喜欢文静沉稳的。这与童年经历、家庭环境等是有关系的,还会影响一个人的择偶观,可能选择的对象很像自己的家人,因为熟悉才感觉安全。对自己越了解,自己的定向就越准确。

        通过学习,让自己有更多新的选择和新的模式,人生轨迹会有一些变化。

2.情感探索阶段

        刚见面可能会有一些寒暄,寒暄之后做出选择,发现不是自己喜欢的人,可能会放弃,是喜欢的,可能在一起。

      多关注不错的地方,多关注相对好的方面,关系在于经营。

3.情感交流阶段

      这个阶段会谈自己内心的想法,隐秘的事,不足与外人道的等,都会说出来,然后感觉被理解,被信任。

4.稳定交往阶段

      关系更进一步,感情越来越深,对对方接纳度越高。理解、尊重对方,还要用心维护。

        与孩子相处,多接纳,多理解,换位思考,少评判,孩子感觉安全和放松才会敞开心扉,跟你说内心的想法。

        孩子试图跟你说内心的想法,如果你容不下他,他会远离你,就像上图的两个圆,越离越远,这就没法很好沟通和交流。

三、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

定义:就是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显示给他人。

        不足为外人道的一些事,愿意说给一个人听,说明你对他是信任的,你感觉安全。我们可以跟他人更多自我暴露,但不能要求别人一定会敞开心扉向我们暴露很多。

      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对待别人。反黄金法则:希望别人能像我们对待他那样对待我们。即我对你好,你必须要对我好。所以在你还没有准备好对待别人好时,就不要听别人更多的心事,否则他会愤怒,要注意边界。

        当然,心理咨询时,对陌生人愿意更多自我暴露,因为不认识他,感觉安全,所以孩子不愿意找爸爸妈妈认识的咨询师做咨询。

        男士更愿意向女士自我暴露,如果他说婚姻不幸福,就要警惕。女士愿意给同性自我暴露。

特点: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

注意:不能要求对方完全敞开心扉(内在自我安全和保护需要)

程度:由浅到深四个水平

1.情趣爱好方面

2.态度

3.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

4.隐私方面

自我表露的广度

四、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相互性原则

      基础是彼此相互重视与支持

      相互性是喜欢的前提,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

        人际交往中的接近与疏远,喜欢与不喜欢是相互的。

        关系是相互的,在亲密关系中,不要有应该之心,否则会导致矛盾和冲突,付出时不要相差太多。

        向爱情账户里存钱,比如爱人做了饭,要表示感谢,这也是一种连接,相互送礼物。

        很多的关系与接纳和欣赏有关,看到他的难得、不易、付出、优势,做得相对较好的地方,换位理解。所以,要不断觉察自己,完善自己,能面对各种人。

2.交换性原则(礼尚往来)

        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

        期待在交往过程中得大于失,至少等于失。

        根据价值观选择的结果

        有人说,关系是一种价值交换,实际上就是相互支持,是一种合作关系。

      在婚姻关系里,都有彼此看重和在乎的东西,要比翼齐飞,达到相对的平衡。在系统里,一方的改变会引起另一方的改变,也是为了达到系统的平衡。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好人都会说我好)

        人都喜欢“展示自己”,以证明自我优越性。

      个体对他人的评价极其敏感

        如果你经常批评孩子,指责孩子,孩子会远离你,或者摔门而出,这就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保护。人感觉自己还行,还可以,才会有幸福感,才有自尊和自信,才会感觉自己有价值。

        人人都自恋,没有那么多人注意你,你不要以为很多人在意你。

        要学会说好话,也许你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影响他人,人人都有一颗玻璃心。

4.平等性原则(尊重—人格上的平等)

      咨询师不是上帝,求助者才是他自己的上帝!

      咨询是服务于生活的,工作中需要灵活运用!

        越好的关系越平等,会感觉安全,被尊重,关系才能长期维持。

五、人际关系类型

三维理论——美国学者舒茨提出

1.三种基本人际需要:

        包容需要(接触、交往、相容)与双亲交往程度导致:低社会行为、超社会行为、理想社会行为。

        主要他人与自己交往少,就会造成低社会行为。超社会行为是指与人连接的愿望很强烈,适中最好。在孩子小的时候要无条件接纳和包容,随着孩子成长,要适时放手,让他与同伴有更多接触,达到理想社会行为。

        一个人会被过去所影响,但不会被过去所决定。

        支配需要(控制、被控制):有要求,又有自由。

        人的幸福源于别人对我们有期待,完成了这些期待才感觉幸福,有价值。对孩子要有期待,同时也要给孩子自由。

        情感需要(爱人、被爱):得到爱的程度导致:低个人行为、超个人行为、理想个人行为。

        低个人行为对他人没有爱的需求,超个人行为会黏着他人,希望别人给自己更多的爱。

2.决定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不能满足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它问题。

3.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形式

4.六种人际关系取向:

三种需要+两种方式,构成了六种基本取向。

1)主动包容式:主动与他人交往,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2)被动包容式:期待他人接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

3)主动支配式: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

4)被动支配式: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

5)主动情感式:主动表现对他人的喜爱、友善、同情、亲密。

6)被动情感式:对他人显得冷淡,负性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

5.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以满足对成年的影响

1)包容需要

        交往少,低社会行为,疏远有距离;

        过分依赖,高社会行为,寻求接触与注意;

      适宜沟通,理想社会行为,群居独处均满足。

2)支配需要

        对儿童既要求又给一定自由,民主式

        过分控制、专制式,易独断独行/拒绝支配/焦虑过重。

3)情感需要

      得不到爱,低个人行为,避免亲密关系;

        溺爱环境,高个人行为,强烈寻求爱。

        适当关心爱护,理想个人行为,不受宠若惊,能恰当对待自己。

6.群体整合原则

        舒茨用三维理论解释群体形成与群体的解体,提出了群体整合原则。

1)群体形成:包容→控制→情感,这种循环不断发生

        在关系中,刚开始更多的是包容,关系好了会有控制,慢慢地就会产生情感。

2)群体解体:感情不合→失去控制→难于包容,导致群体解体。

        不接纳,不欣赏就包容不了,感情就不会好,你对对方的控制,他无法接受,群体就会解体。

第二单元  人际吸引

一、定义

        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人际关系的肯定形式。

        1.分类:

        亲和(亲近合群)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

        2.影响喜欢的因素:

      1)熟悉性和邻近性

      机会多,熟悉,易吸引(儿童友谊)

        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呈倒U型曲线的关系(刺猬关系)。

        太多太少都不好,要注意度,适中最好,有边界,特别是和孩子的关系。

        2)相似性

        信念、价值观、人格、兴趣、爱好、背景地位、年龄、经验。 

        双方感知到的相似更重要。

      父母也喜欢和自己相似的孩子(刘邦喜欢刘如意)

        3)互补

        互补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

        需要(美女豪门,外在差异极大的夫妇)

        社会角色(律师,心理咨询师)

      人格(内向,外向,房谋杜断)

      互补,吸引力最大

        恋爱黄金法则:价值观相似、性格互补。

        成绩好的女孩可能喜欢成绩不好的男孩,这就是互补。

        4)外貌吸引力

        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

        良好第一印象,以貌取人,光环效应(爱屋及乌)

        5)才能

        无威胁的才能会增加吸引(有才能不要恃才傲物)

        人最容易嫉妒那些和我们差不多的人变好了,不嫉妒那些不相干的人,也不嫉妒那些比我们好的太多的身边人,没有可比性,就无所谓。

        犯错误效应:有才能犯些小错误,有助于增加吸引(更真实、可爱,专家咖啡洒在衣服上)

        6)人格品质

        影响吸引力最稳定因素

        安德森研究:喜爱程度最高——真诚,程度最低——不真诚。

      当我们自以为比别人聪明,我们已经成了最大的傻瓜!

        第三单元    人际互动

一、定义

      人际相互作用

二、形式

        1.合作及其基本条件:为达到共同目的相互配合的行为。

条件:

1)目标的一致

2)共识与规范

3)相互信赖的合作氛围

      做家庭治疗要找到家人共同的目标,即看重的,在乎的,希望的,求同存异,才能达成合作关系。

2.竞争及其基本条件: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

条件:

1)目标稀有/难得,双方对同一目标进行争夺

2)零和冲突(一方赢,另一方输)/双赢结局

3)有理性,按一定社会规范进行

      家里有两个孩子,父母很难一碗水端平,家长会偏向弱者,另一方会痛苦,会认为自己付出很多,却没有得到公平对待。兄弟姊妹关系不合,往往缘于父母下意识(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不公平。

      同胞竞争。


你可能感兴趣的:(筑基课社会心理学第九讲: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