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骨汤的碎碎念

桂林的天很怪,一年四季雨水大的很,经常是阴雨连绵,雾气腾腾 ,触目都是一派湿漉漉的景象。平日里,屋子不敢开门窗,出差几天家具都会长霉,衣服基本只能靠烘干。烟雨漓江的名号真是实至名归。但是到了夏天,在顶热顶热的时候,反而又不怎么下雨了,天天都是毒日头高高挂着,特别是中午的时候,晒的晃眼,看什么都是白花花的,树叶子上飘着若有若无的袅袅热气。这样的天儿,到了周末,真是一步也不想迈出家门,哪怕鼓足勇气,去了食堂,一路过去,衣服被汗溻透了,满头冒着热气,哪里还有吃饭的胃口。所以,最好就是自己做点,虽然厨艺有限,舌尖上的美味不敢奢望,但还是可以吃点喜欢的食材,更重要的是可以在烹饪的过程中享受片刻的安宁和欢喜。

出了大院的门,向右一拐,走约50米,就是一个挺大的菜市场。日常做饭能想到的食材和偶尔想到要寻找的食材大都会有。南方菜市场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不论你买多少,摊主都会觉得理所当然并欣然接受。比如,我一个人吃饭,经常是辣椒、小葱等调味配料,只买个块把钱或几毛钱的;买肉也是几块钱的小小一块,老板同样也会帮你切成小块或者剁成肉泥。不像在北方,豪放泼实的很,买什么都是一大坨,买少了自己都不好意思,摊主也会抛一个别有深意的眼神。所以,做菜很方便,每次买够吃一天的就可以。第二天想吃,可以再买新鲜的。

周末做饭,多半会炖个汤。之前,都是炖排骨汤。前几天,遇到筒骨,我也不知是不是叫筒骨,就是很粗很大的骨头,比排骨要便宜些。不管是不是,姑且叫他筒骨吧。突然想起初中时看到同学喝筒骨汤的种种。就想碎碎念一下。

初中时,寄宿在大舅家里,离学校骑自行车要十分钟左右。每天基本上有四五个小伙伴一起上学放学。其中一个叫江小,皮肤黝黑透亮,很皮实的样儿。他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父亲是木匠。不知是因为做法简单还是的确有营养,他父亲经常给他炖骨头汤。早饭的时候,爷俩煨在炉火边啃骨头喝汤,晚上去的时候,爷俩还是煨在炉火边啃骨头喝汤。江小家离学校近一些,每次都是我顺路喊着他。往往是还没到家门,先迎来的是一阵阵浓郁的肉汤香。那时的肉汤真是香。可能是因为生活条件困难,吃肉少,也可能是当时的猪肉真的香。进了门,父子俩一左一右蹲坐在炉子两边,炉子上放着一个大铝锅,里面就是浓郁香气的”罪魁祸首”。照例,先问问我吃了没,再吃点不。然后,两个人继续专心致志的继续啃手中的骨头:大约有成人拳头大小,有的是长的,有的是圆的,可能不太好啃,要两只手紧攥着,张大嘴咬住,然后头和手朝相反方向用力,撕咬搏杀,肉骨分离时,人也会猛闪一下。这时,爷俩像打了胜仗的将军,满足地嚼着嘴里的肉,不时把沾满油脂的手指放嘴里吸吮一下。一边是他们吃的活色活香,一边是我们看的口水直冒。每块骨头啃的光秃秃滑溜溜、确认再也挖掘不出半点肉沫后,便被扔进一旁的大盆里。我们便问,要不要一会出门的时候顺带扔掉。他父亲说,你们这些败家孩子,下顿再煮煮,那还不是一样的汤醇味正。于是,我们又多看了一眼扔在盆里的骨头,再咽一下口水,才转身出门。

当时条件真是苦,即便是到了高中,要做个炖骨头汤,那也得是大日子。现在,虽说没有实现财务自由,但自从猪肉降了价,炖骨头汤的自由基本实现了。

以前炖汤图省事,前期工作做完,便连骨带料都放煲汤的锅里自动炖去了。现在才发现,要想汤的味道鲜美,还真不能省事。把汤料放在砂锅里,大火烧开,再小火慢煨。这样炖出来后,骨肉分离,肉质鲜嫩,汤色醇白,方为上品。但不知为何,无论怎样,总是吃不出当时的味道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大骨汤的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