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南墙效应

           最近在看何帆老师的《大局观》,之前看的时候,晃爸就一直笑话我,还用一脸不可思议的眼神看着我,还调侃我:“这书你能看得下去?”我一本正经地回答他:看得下去啊,我觉得挺好看的呢?最近看着看着,越来越觉得挺有意思的。无论是之前的苟且红利,还是最近在看的教育的南墙效应,都给我了很多不一样的视角和启迪,尤其是这几天看的关于教育的观点,引发了我的思考。

           随着期末考试的临近,看着懒懒散散的晃宝,我的内心忍不住焦虑起来,每天都想要说服孩子尽快完成作业,自己多多复习已经学习的内容,做点配套的课外练习什么,怎奈晃宝习惯了只完成学校作业的习惯已经根深蒂固,我用旅游来诱惑他,他都无动于衷。想到其他孩子每天认真做着各种练习,而晃宝啥也不干,想想我就焦虑。担心他期末考一塌糊涂,虽然明白学习不是说多做练习就有用,效率和方法甚至更重要,可每天看着他懒散,书桌乱糟糟的样子,我就气不打一处来,内心总是很焦虑。最近一直有在看育儿书,从正面管教到具体的实操书,每天都有读,可面对孩子所有的方法,所有的理性总是很难持续,还是本能或者是焦虑占了上风。“知行合一”我想还是知不够,导致无法指导自己的行为吧。何帆老师对于教育的观点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他认为在未来20年,现在这种极端的教育模式必然会引发改革,所谓不撞南墙不回头。他认为生活中最最重要的东西,比如怎么养活自己?怎么收拾房间?怎么保持身体健康?生病了怎么办?怎么找到男女朋友?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们现在看似比以前学了很多知识,但是却遗漏了更多更有价值的知识;现在的教育进入了恶性循环,每个人都被迫进入了军备竞赛,不仅孩子,家长也被卷了进去,付出了很多时间精力物力,却变得更焦虑了,而焦虑的家长注定只能教育处更紧张的孩子。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这一代父母投入很多,产出特别低,也就是投资收益比特别低。现在孩子的想法和父母这一代非常不一样,他们会更加自我中心,更加多元化,更不愿意接受既定的统一标准。职业也会变得更加多样化,价值观也会大不相同。我觉得这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日新月异”,其实历史的发展总是那么相似,父母那一个年代到现在,社会发生多少不可思议的巨大变化,而我们和父母的观点又有多少差异,所谓一代人,一个价值观,这就是代沟吧,我想未来等孩子长大以后,我们和孩子也会有着巨大的思想鸿沟,彼此都无法理解对方的想法。于是乎,如果我们现在以自己的世界观去教育孩子,要求孩子肯定不是一条可行之路,未来的世界你无法预料,孩子的未来你更是无从把控。何帆老师讲到的代际革命里,讲到的一对90后夫妻做了一个创业项目“996ICU”,这个题目就很夺人眼球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了,每天早上9点干到晚上9点,一周工作6天,干脆干到生病住进ICU,这是2019年在码农中非常热的话题,男生还开发了一个MASKBOOK的软件,让用户在使用facebook的时候可以保护自己的隐私,他甚至在2018就神预言了facebook即将因为隐私问题要出事,在我看来这俨然是一个我无法理解的世界。何帆老师还讲到了异类的杨超越现象",我们接受的教育是努力学习考上985,211大学,还得留洋才算是见过世面,这就是我们熟悉的登山者的世界,而杨超越是个98年的普通女孩,没有高学历,是个农村出来的苦孩子,父母很早就离异,她因为偶然的机会误打误撞进入了一个自己不熟悉的世界,虽然笨拙,手足无措,但她没有逃避,迎风而立,我行我素,于是很多探险王国的人喜欢上了这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这个探险王国不同与传统的登山之路,在那里,规则就像是一场游戏,游戏种类你自己选,角色自己挑,策略可以调整,人生变成了一个乐园,就看你能不能玩得爽,在这个世界里,人生的乐趣不在于走完的那一刻本身,而在于路途中的所见所闻。老师还讲到了饭圈女孩,这又是一个我未知的世界。这是一群在我们看来特立独行的年轻人,可对于未来世界,我们的孩子很有可能就是你眼中的那些“另类”,他们不喜欢攀登,他们喜欢探险,探索一切未知的世界。现在的应试教育往往已经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对于我的启示就是在学习之余多给孩子新的尝试,新的探险,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尽可能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感受美的能力,鼓励他们多阅读,多感受这个世界,让他的人生多一些可能,我们没有办法脱离大环境去特立独行地给孩子特殊的教育,我们能做的唯有中庸,兼顾学业的同时,尽可能多给他更多的机会来了解和感受这个世界。这其实又回到了园丁和木匠的教育观,我们无法把握未来,我们能做的唯有做个园丁,让孩子长成他自己独特的样子。这样想来,焦虑感会大大减轻。

        其实不仅于孩子,于我们自己,生活中何不多做一些探险,多做一些尝试,还可以领略人生不同的风景,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人生原来不过如此。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的南墙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