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气为主,于内为精神,于外为气色——《冰鉴》里的观人术

  一个人的外形、身份地位可以通过一定的条件而改变,但其本质则是不易改变的。比如网络小说里常说的“王八之气”,或是现实中我们看到某些人感受到却无法形容的姿态。比如有的人,一见面你就会觉得难相处,或者是有的人提出什么要求,你会心甘情愿的去替他办事。这些特质基本都是与生俱来的,当然也有部分是后天努力培养出来的气质。

  这两年有句比较流行的话:一个人的气质,在于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爱过的人。

  这句话虽然不全对,但也同样侧面反映出了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有相应的气质表现。

  那么,什么是气质?心理学上认为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是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而在社会上所表现的,是一个人从内到外发散出的一种人格魅力。

  我国古代思想源头是《易经》,其核心理论便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但阴阳二气却是同宗同源相辅相成的。即天地万物即是一气所生,元自一炁也。所以我国古代所说的气质,是指先天禀乘于父母,后天随着身体发育、社会经历、生理、心理的成熟发展起来的人格心理特征,包含了形体、性格、态度、智慧、外在表现等种种人的特征。

  所以古人云:气者,一而已矣。别而论之,则有三焉:曰自然之气;曰所养之气;曰所袭之气。自然之气者,五行之秀气也,吾秉受之,其请常存。所养之气者,是袭义而生之气也,吾能自安,物不能挠。所袭之气者,乃邪气也,若所存不厚,所养不充,则为邪气所袭也。

        所以《冰鉴》也有云:人以气为主,于内为精神,于外为气色。

  人以气为其主神,换言之,气主宰着人。这里的气,既是气质,也是精气。当然,一个人的气质如何,通常也侧面反映了其本身的精气状态是什么样的。气存在于人体内,是精神。而在外在的表现,是人的气色。一个人的气色,往往也影响着气质。红光满面的人,走起路来多半虎虎生风,气场强劲有力。而面容暗晦的人,不一定说会碰到什么不测,但通常也都容易被人忽视掉。这就是气色的好坏影响着气质。人在当运时红光满面,富在深山有远亲,失运时面容晦暗,贫在闹市无近邻。气质是会随着人的遭遇和处境而变化的。

  而且,着眼观人,表象上人人不同,气度不一。读万卷书却形如贫困老农,脏话连篇的人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更是不少。所以,辨别一个人的气质,是需要详细观察才能做出准确判断的。内在的精神状态是变不了的,而外在的气色却可能随着环境处境而改变。

  有终身之气色,“少淡、长明、壮艳、老素”是也。

  人一生的气色变化,被作者概括成“少淡、长明、壮艳、老素”八个字,极其精准。少年时期气色纯而薄,如幼苗初长,故而淡。青年时期气色光而洁,朝气蓬勃,故而明。壮年时期气色丰而美,此时已如一株参天大树,花果盛开,故而艳。晚年时期气色朴而实,如梧桐树到了冬季,故素。人的一生不可能有恒定不变的气色,以此为准绳,就能辩证地看待人气色的不同变化,以“少淡、长明、壮艳、老素”为参照,可免于陷入机械论的错误中去。

     有一年之气色,“春青、夏红、秋黄、冬白”是也。

  而一年四季,人的气色变化也是不一样的。人的生理状态和情绪,常常随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外就是季节的变化。春季万物生发,属木,故而青。夏季天地如一熔炉,属火,人之气色也多红。秋季风清气爽又值丰收,素有金秋的说法,属金,故而人之气色也多属黄。冬季万物凋敝,古人却在这时趋于安逸得以休息,属水,故人的气色宜白。

     有一月之气色,“朔后森发,望后隐跃”是也。

  朔是初一,没有月亮。望是十五,月亮正圆。初一之后的气色宜爽朗如枝叶盛发,十五之后却宜若隐若现的气色。

     有一日之气色,“早青、昼满、晚停、暮静”是也。

  清晨起床之后,人开始活动,气色便随之复苏,所以说“早青”。昼满,白天气色充盈。晚停,傍晚气色将伏。暮静,夜间气色安宁。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以气为主,于内为精神,于外为气色——《冰鉴》里的观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