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为何与何为?

一、为何,为什么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到底为何?

1.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意义(网络上太多,我就不说了)。

2.为你解忧。你现在上课是不是有些力不从心,感觉学生越来越难管理,不知如何是好,课堂上他们无精打采,听课效率很低,春困秋乏夏打盹,昏昏欲睡,让你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个人魅力,我的课这么无聊吗?唉……失落。你问个问题,步步引导启发,班内却一个回应你的也没有?都茫然的看着你。你想一一落实作业,又苦于学生太多,班级太多,没法挨个检查,忙得顾不过来。时间长了,学生偷懒的越来越多,一检查发现一半完不成作业或者完成质量较差。………

你是否有这样的一些类似烦恼,还有对学生的一些抱怨牢骚,好,停。反思自己,是不是你的课有问题,你的方法有问题,他们为什么会听得无精打采,回答问题不积极,作业应付了事?停止抱怨,去思考,完善自己的教学。教育中任何现象,不是抱怨而是去想怎么办?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学生、家长也更新换代,每一级的学生和上一级都已不再一样,而你的教学方案和管理方法是否更新了?是否真正了解学情?时代在变,课程标准在变,学生在变,家长在变,而你的教学手段没有变或者变得不够?那你肯定困惑多,抱怨多,烦恼多。

而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很好的为你解忧的方法,如果你觉得不是,我没感觉到小组合作学习有那么多用处,我想不是它不好,还是你的方法不对,还是你没有用好他,那你还得继续学习,继续不断实践,改善你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3.为你增彩。小组合作学习在我校倡导多年,我觉得它给我带来了很多进步,让我在教学水平得到了很快提升,让我更关注学生,我能在多次优质课评选中和公开课中获得好评,主要就是因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熟练有效地应用,这得益于学校的培养,去年在全市教学能手评选中我一第一名的成绩获得新泰市教学能手,主要得分部分就是讲课环节,在仅有的45分钟现场抽题备课环节,我有效地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快速设计了好优质探讨问题,从而在别的选手思绪一团乱得时候,快速理清授课思路,从而脱颖而出。这两年担任优质课评委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个规律,所有参赛的课都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法,一节好的优质课一定是那个小组合作学习出彩的。所以说小组合作学习能为你增彩。

二、何为?

作为学科教师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何可为?从何而为?

第一,与班主任交流小组情况。班主任比我们更了解学生,他们已经费尽心思分好小组,我们只需要与班主任交流了解分组情况、分组理念、学情等就可。

目前我们采用的分组原则: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1.每组6人,组员从A、B、C三层两两选出。

2.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成ABC三个层级,组间优中差搭配基本均衡。

3.注意男女生比例,各组人数一致。

4.关注学生的性格因素,活泼型与内敛型的相结合,以增强小组活力。

      组长和组员互为教学资源。优等生是差等生提高的资源,差等生是优等生训练口才和思维的资源,优等生帮差等生改错等于帮自己防错。

二、培训组长与组员。

      如果你没有系统培训过组长和组员,那么小组合作的效果肯定不如你意。培训是良好合作的前提。

1.组长培训,组长是整个小组的核心,是你工作展开的左膀右臂。

2.组员培训,学生并不是生下来就会小组合作的,必须基于培训练习,才能掌握合作的方法。如合作的形式:两两合作、多人合作;例如规范小组展示语言,规范评价用语等等。

     

教育要注重细节,细节决定成功,起步麻烦点,让学生养成习惯后就会事半功倍了。

三、科学的课前备课

      备课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一个老师备课都做不好,怎么教学生。

1.教材、教参、课标的深入研究,这个的重要性各学科都知道,不唠叨了。

2.加强学科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智慧,一个优秀的团队让你走得更快更远。

3.完善教学设计和学案设计,教学设计和学案要符合学情、适应小组合作理念,教案、课件、学案必须配套,才能更好地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4.优质问题的精心设计。小组合作课上学习部分的核心是优质问题的精心设计,备课时最核心的就是优质问题的设计,问题的优劣着关系到小组合作是否有效,关系到一节课是否成功。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设计优质的开放性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课堂教学的目的,优质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提升。具体来说,优质问题的设计要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①、问题设计要充分考虑学情,做到目中有人。优质问题归根结底是为学生设计的,因此优质问题的设计,首要的就是依据学情,要从学生的问题切入,围绕学生的认知点来设计,从而引导学生思维碰撞,实现问题共振、情感共鸣和智慧共生。

②、问题设计要以教材为基础,做到心中有书。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基于教材就是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问题,而不能舍本逐末、喧宾夺主地游离于教材之外。同时,更强调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注重根据教材内容从生活中选材来设计优质问题,让学生鲜活的生活中学习,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关键能力。

③、问题的设计要以课标为准则,做到问题有标。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才是有效的科学的教学。优质问题的设计要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问题既要有效度、信度,更要有广度和深度,以引导学生善思乐学。

        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设计优质问题,善疑巧问,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四、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课堂是小组合作的主战场,主阵地。以新授课为例,小组合作学习北京下的课堂主要流程:情境导入→自主学习→互助探究→拓展提高→巩固反馈→总结提升。

(一)、情境导入

精心设计新课的引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欲望进入学习。

(二)、自主学习

1、学生阅读课文,形成初步阅读体验。

2、学生根据导学案自主学习新知识,找出有疑问的知识点或提出其他问题。

3、对于学生个体自学过程中的学疑,小组内尝试解决。组员遇到学习障碍时自动寻求帮助或借鉴他人;小组长完成自学后主动检查督促组员,并及时给予组员指导帮助。

4、学习小组内共同的或有争议的问题,小组长负责寻求组间帮助或教师指导。

5、小组自学任务完成,小组长到组间交流、订正学习答案。教师深入各小组掌握学情,并给予个别指导。

学案预习案或简单的练习题,一般我会让每组一号给自己小组成员讲解一下,订正一下答案就可以,不仅大大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也有利于“以优带差”,让优生和特长生给差生讲体会、谈方法,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解答疑难。在学生的相互帮助中不仅能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也能巩固优生的知识,还能进一步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增强学习气氛。

(三)、互助探究

1、教师出示探究题

2、学生带问题研读课文,学习小组各组员独立完成研讨题。

3、小组研讨、合作学习

①小组长组织组内成员讨论,达成统答案,并记录。

②教师参与到学习小组的学习中,适时指导并掌握学习情况。

4、组间交流,聚焦展示

①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认真倾听,修正自己的答案。

②对于观点分歧较大,且具普遍性的,教师组织集中展示。

5、对于小组展示中仍存在不足的问题,教师适时进行引导点拨。

(四)、拓展提高

1、教师根据本节课知识重点,出示拓展性练习题,学生独立思考作答。

2、让各小组互相交流答案,然后全班交流,找几个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评价、补充。

教师进行点拨提高,对共性问题进行强调,完成思路梳理,得出正确答案,学生记录。

(五)巩固反馈

①学习小组各成员独立完成《导学案》或教师设置的综合练习题。

说明:学习小组各组员独立完成综合练习题,完成后自动同“对子”同学交流;小组长完成后主动检查督促组员,并及时给予组员指导帮助。

②小组长组织小组内交流,对错误进行讲解分析,组内达成统一答案。

说明:对于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长寻求组间帮助或请教老师。

五、课后落实与作业评价

      平时的作业检查、听写背诵、考试成绩的分析等,也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由小组组长带领大家合作完成。例如课堂基础知识的落实,我采用的是小组互查的方法,1与3,2与5,4与6互查,然后把结果交给我,我只抽查一部分,一般一周也就进行一次,内容教师提前制定好,更便于学生明确知识点。

制定有效的小组评价体系,有详细的加减分细则,每周小组得分统计一次,最佳小组会得到一定的奖励或者特权,表现不好的小组也会有一些相应的惩罚。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但是前提是小组建设、分层教学上需要老师多下功夫,包括小组分组,如何分层,组长的培训,如何评价,如何激励学生等等都需要不断思考,不断改进,尤其是在新班级刚接手时,要花很长时间,但是一旦步入正轨,学生形成习惯,老师就会轻松很多,尤其是同时教多班的老师会感觉更明显。既便于老师迅速及时的掌握整个班的学习情况,又大大减轻了多个班级教学中教师的负担。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确大有可为。但是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教学方法,依然存在很多困惑,困惑才能激励我们进步,成长。

        所谓的成功和奇迹,追根溯源不过都是脚踏实地的努力。

      带货主播李佳琦横空出世,月入七位数;很多人不禁会产生一种错觉,好像只要在时代机会的推波助澜下,成功总是那么唾手可得。但你可否想过,他们都付出了常人无法企及的努力。

      李佳琦一年365天,做了389场直播。他的工作没有双休,没有假日,曾40多个小时连轴转不合眼。没有任何努力是毫不费力的。


老师们:

无论教育怎样

请记得:

你所站立的地方,

就是你的课堂;

你是什么,教育便是什么;

你怎么样,教育便怎么样;

你有向往,

我们的教育便充满希望!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组合作学习为何与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