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可以理解为人们想要去做某件或者是某一类事情的欲望。
行为设计专家BJ Fogg将动力作为影响习惯的三大要素之一,与能力和契机并列。
大多数人认为,改变习惯,是因为有动力;最终改变不了,是因为动力不足。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网络游戏「魔兽世界」里有个很形象的道具,叫做「棍子上的胡萝卜」,能够提高坐骑的速度。
我们的感觉也类似,似乎如果找到合适的胡萝卜摆在自己面前,就能创造出想要的任何习惯。
这种想法可以理解,毕竟没有足够的动力,可以给我们一个不开始的完美借口。
可就算动力足够了,它真能担此重任吗?
答案是:不可以。
01 动力不靠谱
动力的来源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来自于我们自己的内心。
比如对大部分人而言,都想让自己看上去富有吸引力,这是种与生俱来的动力。
二是来自于某种行动导致的奖励或者惩罚。
比如交税,我们不可能为了去交税而早早起床,但逃税带来的惩罚,会让你小心翼翼。
三是来自于我们身处的环境。
假设你在一场艺术品拍卖会上,拍卖所得将全部捐给贫困山区的儿童。
现场气氛热烈,大家群情激昂,拍卖师又很会带节奏,所有的这些,都会让你有动力做点贡献。
无论源自哪里,动力的特点是一致的:都不靠谱。
首先,动力像潮汐一样,来时波涛汹涌,去时急流勇退,所谓「心血来潮」。
在这种状态下,你会去做一件很有挑战、平时不大会去做的事情。
比如跟老板大吵一架,摔门而去,宣布辞职。
比如家里太乱,搞个大扫除,把能扔的全扔了。
再比如,决心减肥,跑到健身房办了张两年的健身卡。
这些动力的持续时间一般很短。
不要自我责怪,因为动机的作用就是如此,我们的老祖宗当年碰到狮子,就是靠它保命的。
其次,动力从早到晚逐渐减弱,甚至每分钟都在波动。
一些要坚持的事情放在下午去做,会变得更加困难。
周五的晚上想要自律,那就更困难了。
这些波动,也是我们不能依赖动力的原因之一。
动力不靠谱,那咋整?
02 指望动力,不如指望行动本身
动力不够,渴望来凑。
渴望是一种特殊的动力,比一般的「打鸡血」靠谱,所谓「心心念念」,往往持续时间较长。
你可能会说,那我们花些力气去找渴望不就行了。
不好意思,不行。
因为无论是动机还是渴望,都太抽象了,这意味着两种可能:
第一种,你花了很多力气,也找不到,比如「我想知道我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这种渴望。
它不是一件在泥里藏得很深的宝贝,等着你去挖。
而更可能是尊未成型的泥塑,需要不断地尝试,慢慢雕刻出来。
第二种,你找到了,但还不够,因为它不是具体的行动。
前阵子我去医院拔牙,看到一张海报,上面有很多五颜六色的蔬菜水果,标题是:「春天来了,多吃彩虹!」
嗯,道理都懂,要吃更多种类的东西。
我们有「吃彩虹」的动机,但不知道该怎么做。
绿色、红色、黄色各自包含哪些?
每天的比例怎么控制才合适?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再比如:
我想提高睡眠质量;
我想对孩子更有耐心一点;
我想减掉十公斤体重;
等等等等。
这些都是渴望的结果,而不是具体的行动。
两者的区别很简单:前者你不能马上开始,睡眠不会说好就好,耐心不会说来就来,体重不会说走就走,而后者可以现在就做,立刻马上。
那问题现在就变成了:「怎么找到那些我们能坚持下去的行动,以实现我们的渴望?」
03 三步找到你的「黄金行为」
Fogg 说,分三步走。
第一步:明确你的渴望。
把你的渴望写下来,并且确认它是你真正想实现的目标。
你可能会说,「这不是明摆着呢吗,我自己想要的我还不清楚吗?」
别急,往往它隐藏得比你想得深。想清楚这点很重要, 不然后面都是白忙乎。
你说「我要减肥」,也许你只是想穿衣服的时候不那么紧绷,也许你是想吸引某个你喜欢的人,或者你只是看别人减,于是你也想减。
又比如你想让自己变得更有想法一点,但事实可能是你最近压力太大了,害怕被人指指点点,不敢说出自己的看法。
你真正需要的是减压。
我们就以减压为例子继续。
第二步:探索可以选择的行为。
假定你有根魔法棒,能让你做任何你想做的行为。
比如你可以说:「为了减轻压力,我可以去…」
撸猫撸狗撸关东煮,打拳打球打特朗普,都可以,写在便利贴上,小卡片也行,越多越好。
试着问自己:「为了实现我的渴望,可以做哪些一次性的行动?」
比如打特朗普,这是个一次性的行为,你应该打不了第二次。
「可以建立什么新习惯?停止什么习惯?」
比如撸狗,可以作为新习惯,早点下班也可以;熬夜这种习惯,则可以停止。
你还可以去问身边的人,比如同事、家人,甚至自己的孩子。
「你觉得,如果我想实现xxxx的目标,做什么事情也许可以帮到我?」
这里有两个要点:
一是不对你想出来的点子做任何价值判断,不考虑可不可行,把这种头脑风暴单独作为一个事情来做。
二是行为不要泛泛而谈,越具体越好。
比如「撸狗」,你可以写成「每天晚上七点带狗出门转一圈」。
比如「打特朗普」,你可以写成「在 美国大选日当天当着众多媒体的面揍他一顿」。
这样的好处是,下一步可以更精准,更具备操作性。
第三步: 将自己和合适的行为匹配
Fogg 把具备以下三个特征的行为称之为「黄金行为」:
有助于实现你的渴望
你想去做
你能做到
那我们怎么找到自己的黄金行动呢?
靠猜?靠百度?靠朋友或者大师的推荐?
都不是。
因为对别人有用的,你不一定做得到;你做得到的,却不一定对你有用。
Fogg认为的最佳方法,叫做「Focus Mapping」,焦点映射。
说起来比较抽象,实际做法很简单,看下面这张图。
从上到下,由有帮助到没啥帮助,从左到右,由困难到简单,分成四个象限。
这里我们分两轮。
第一轮,只考虑每个行动的有效性——多大程度上能帮我减轻压力?先不考虑可行性。
比如撸狗和打特朗普的效果应该都不错,那都放在上半区。
早个半小时下班有没有用?好像一般,该干的活没干完,回家还是得干,那就放到下半区。
这一轮有些放不到较精确的位置也没关系,后面还有调整的机会。
第二轮,让我们回到现实,考虑这些行为的可行性——你能不能做到。
在这一轮,一般你的便利贴不会上下移动了,只会左右移动。
撸狗,容易吗?很容易,那就移到右边去。
提前半小时下班,能天天做到么?好像不太容易,左边走你。
打特朗普?这个你自己移吧。
把所有的便利贴贴完,右上角里的那些,就是你的黄金行为。
其他区域里的,忘掉他们吧。
焦点映射的作用在于,它不依靠动力来推动行动;相反,动力已经植入在黄金行动当中了。
找到自己的黄金行为,是整个习惯设计里最关键的一步。
如果以后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也是第一时间要检查的步骤。
Fogg的这套方法之所以能取得普遍性的成功,因为他的出发点和别人不一样:
帮人们做他们本来就想做的事情。
注意了,是想做,而不是必须做。
回想下过去,我们是不是压制和忽略了前者,而过分重视了后者。
是不是无视内在的诉求,而太过关注外界的压力。
一个顺从人性,一个反对人性。
成功和失败,往往就在于这点差别。
光找到黄金行为还不够,怎么把它嵌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成为丝般顺滑的一部分?
我们下次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