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无界面交互2 - 手机支付的思考

上一篇文章,我们讲了本书的核心理念:最好的界面就是没有界面,鼓励设计者多去考虑设备主动交互,多去思考用户场景。

我们将这个理念带入生活,来聊聊手机支付:

手机支付的流程:

1、拿出手机

2、点亮屏幕

3、将手机靠近支付终端


而现实中,比较常见的支付流程是这样的:

1、拿出手机

2、点亮屏幕

3、将手机靠近支付终端

4、退出上次使用的APP

5、滑动屏幕,在众多APP中找到目标APP

6、打开支付宝或微信

7、我扫你?还是你扫我?确认是用扫一扫,还是打开付款码

8、手动输入金额点击支付;或将手机靠近支付终端

9、指纹验证或输入支付密码


且不去提:

有红包可以领诶,我先领个红包;

这个红包是花呗专属红包,那我付款方式切换成花呗;

支付完成后的三选一奖励:选花呗支付红包?选支付宝积分?选家庭健康积分?选健康保险红包?选理财红包?参加4999元刮刮乐?领蚂蚁森林能量保护罩?领小鸡饲料?

领了能量罩或小鸡饲料,去浇浇水,喊小鸡回家喂饲料,看到别人偷自己能量偷吃饲料,再去偷别人的。

为什么已经不够便捷的操作流程,还要增加这么多复杂的操作?

为了获取更多的用户和用户停留时长,有了用户和用户停留时长,数据分析、卖广告、做流量分发、吸引资本、融资上市;

所以Facebook和Google聚集了世界上最优秀的工程师和用户体验专家,而他们做的事是如果让用户多停留在页面上一会,多点一个广告。

Google搜索创立之初的价值和定位是“让用户最快的离开Google,并找到一个对的地方”,如今却在做相反的事情。

当然支付宝和微信也尝试过减少支付的流程,并且让用户使用更少的页面。例如支付宝在前几年曾经尝试推广过的“声波付”在打开应用之后选择“声波付”,将手机靠近支持“声波付”的终端就可以完成支付。相比于原本的扫码付,“声波付”节省了大概三个步骤,从用户体验的角度看来,是一个优秀的解决方案。

但是这个优秀的解决方案的下场大家也看到了,现在打开支付宝是看不到“声波付”的选项的,至于原因也不难猜到,用户有了更便捷的支付方式,自然停留时间就减少了,停留时间减少,应用内的各种推送的打开率自然减少了,打开率少了,用户粘性就下降,用户粘性下降,平均活跃时间就少了。

用户方便了,但是产品的各项数据都下滑了,更何况推广“声波付”还需要额外的营销成本,帮助商户更换支持“声波付”的终端还要承担硬件成本。所以最终钱大把大把地花出去了,各项数据不见涨反跌,用户用着舒服了,产品经理能舒服吗?公司负责人能舒服吗?投资人能舒服吗?

这种死循环让现在的各个产品团队不得不想办法让用户花更久的时间完成一件事情,不得不让用户沉溺在一个个复杂恼人的界面里面点按滑动(例:淘宝京东的双十一活动的规则相关的界面,完全让人摸不着头脑),不得不让用户有更多的机会打开那些和用户原本目标无关的界面。

背叛用户价值的交互方式背后的商业驱动力——畸形的商业模型导致了用户利益和商业利益之间的博弈。

当追求商业利益的目标占据上风时,平台会倾向于用最低成本的方式获取用户、留住用户、转化用户。于是我们看到了虚假的广告、低俗的资讯、无休止的推送、粗鲁的好评请求。

这也侧面体现了为什么做工具产品或企业产品的产品经理通常更有幸福感,因为他们精准服务于付费用户,他们只需要尽一切可能交付更优秀的用户体验。例如:印象笔记,企业邮箱。

不过这种模式不容易长久,当市场上出现一款功能类似但免费的产品时,这个细分行业也讲变得不那么单纯。

免费使用产品的人,不再是产品的用户,而变成他们贩卖的资源,点击量、停留时长在商人眼中是报表和股价。

如果用户和企业之间如果能一直保持赤裸裸的单纯而美好的金钱关系那该多好。

我们鼓励以用户为中心,设计融入场景的设计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析无界面交互2 - 手机支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