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争霸,为什么最终胜出的是刘邦而不是项羽

项羽和刘邦,一个雍容华贵的楚国贵族后裔,一个痞气十足的泗水亭长;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无双猛将,一个文不足定国、武不能安邦的草根;一个气度不凡、情感专一的美男子,一个落魄半生、好酒好色的老头子。这两个人放在一起,谁都会认为项羽完胜,刘邦完败。

然而在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那场楚汉争霸中,偏偏是处于弱势的刘邦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项羽。这是什么原因?刘邦到底有什么能耐?


一、刘邦到底有什么能耐

刘邦的性格特点

一是敢想敢干。刘邦早年在咸阳见到秦始皇的阵仗,就发出“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的感概,刘邦在落魄之时,却已常怀帝王之志。当泗水亭长的时候,奉命押送壮丁参加徭役,因壮丁逃亡,刘邦又起恻隐之心,索性将剩余壮丁全部释放,自己带了十几个不愿离去的壮丁落草为寇,等待时机。

接下来刘邦靠着这敢想敢干的性格,攻打县城,称沛公,拉起一帮难兄难弟,轰轰烈烈造秦帝国的反,一路打进关中,灭了秦帝国。

二是能屈能伸。刘邦先于项羽打进关中,受了秦国的投降,还派兵守住函谷关。项羽知道了大怒,立即要发兵攻打刘邦,抢夺地盘。此时敌强我弱,打不过项羽,刘邦立刻亲赴鸿门,找项羽赔罪,解释自己绝无抢夺地盘之意。经过一顿忽悠,在鸿门宴上顺利逃过一劫。

项羽夺了关中,把刘邦赶到四川和汉中,刘邦乖乖赴任,途中烧绝栈道,以向项羽示弱,表明自己无东顾之意,为自己赢得发展时间。等到项羽放松警惕,一举拿下关中,取得与项羽直接对抗的资本。

重视人才是刘邦取胜的重要秘诀

刘邦手下人才济济,文有萧何、张良、陈平等一批智谋之士,武有韩信、樊哙、周勃、夏侯婴、英布、彭越等大量将帅之才。大批顶尖人才的聚集,是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成就帝业最重要的资本。

为什么刘邦麾下能够聚集起如此豪华的人才阵容?更加令人惊叹的是,这些人才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从刘邦的对手项羽那里跳槽而来的。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刘邦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西汉初年,天下已定,刘邦曾与其文臣武将讨论自己为什么能够平定天下,而项羽为什么失去江山。刘邦自己作了这样的总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正是因为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所以刘邦异常重视对人才的延揽。

韩信投奔刘邦后,开始并没有引起刘邦注意。后来韩信准备逃亡,萧何月下追韩信,并将其推荐给刘邦。刘邦了解情况后,立刻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其后韩信率军平定三秦,破魏破赵,击溃各路诸侯,最后垓下决战,击败项羽。韩信在楚汉争霸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刘邦所作所为,顺应时势

楚汉战争的背景是什么呢?秦始皇统一六国,铲除了春秋战国以来已经逐渐崩溃的分封制度,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自古就已萌生的大一统观念,在秦的统一下进一步强化为国家意识,民族认同。国家统一,已成历史大势。

秦帝国在剧烈的矛盾下猝然崩溃,逐渐演化成楚汉战争。楚汉战争主要有两股势力,其一是平民阶层,其二是六国贵族遗臣。平民阶层要求实现统一,结束战乱,破除封建贵族的特权;而六国贵族遗臣则试图恢复秦统一以前的分封制,继续享受裂土封侯的特权。

刘邦出身平民,当对底层平民的诉求比较了解。刘邦是否已经意识到底层民众的力量,意识到历史发展的趋势,这点很难确定。但是从其所作所为来看,他始终对封建贵族保持警惕,尽力推进国家统一,在战争进程中除秦苛政,与民约法三章,尽量减小对民众的破坏性。这与项羽“所过无不残灭”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或许刘邦对这些行为和趋势并没有形成理论上的自觉,但关键的地方在于,他做对了。


二、项羽的致命弱点

项羽的用人方法大有问题

说项羽不会用人,有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韩信。

韩信未出道前虽然贫苦,但人穷志不穷,一直梦想着建功封侯。投奔项羽后,被任命为执戟郎中,这是什么职位呢?大概就是高级门卫吧。虽然职位低,但韩信还是抓住见到项羽的机会,多次向项羽献策。一个小小的门卫向楚霸王献策,结果可想而知,楚霸王理都不理。

所以韩信在项羽手下,官职混不到,功名立不了,自己的建功封侯梦想更是遥遥无期,没办法,只能跳槽而去了。

第二个例子是范增。

范增年纪大,资历老,号称项羽的“亚父”,是项羽最重要的谋士。刘邦率先入关接受子婴投降后,范增就已看出刘邦有争天下之志,所以建议项羽赶快发兵,击溃刘邦,但项羽不听。在鸿门宴上,范增再次要求干掉刘邦,以绝后患,结果项羽被刘邦一顿忽悠,把刘邦放跑了,气得范增直呼“竖子不足与谋”。

后来刘邦派陈平使出离间计,使项羽以为范增与汉有私,不再信任范增。范增多次献策得不到项羽重视,现在又无故被怀疑,感情受到极大伤害,不得不愤然离开项羽,在回彭城的路上背疽发作而死。

除了韩信和范增,项羽手下还有陈平、钟离昧、英布等一批优秀的人才,或因为壮志难酬,或因为遭到猜忌,人身安全受到威胁,都选择脱离项羽,有的甚至跳槽到刘邦帐下,成了刘邦的得力干将。

史记里说,项羽对士兵是非常爱护的,经常嘘寒问暖,简直就是爱兵如子。但是仔细分析,项羽的用人方法却大有问题。对于普通士兵,关心他们的饮食起居,对他们嘘寒问暖,给他们小恩小惠,这没有问题。士兵们感恩戴德,当然会为他卖命,这也许是项羽领兵作战异常勇猛的原因之一。

但是同样的方法用在韩信、英布等这样的顶尖人才身上,就行不通了。这些人跟着你项羽,难道就是为了混口饭吃的吗?显然不是,他们需要得到足够的尊重,需要得到一个大舞台,去施展他们的抱负,成就他们的事业。但是项羽显然没有给他们这样的机会,这些顶尖人才在项羽那里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得不到足够的尊重,甚至连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

这也难怪项羽身边留不住优秀的人才了,没了人才作支撑,项羽再猛也只是孤家寡人,失败在所难免。

项羽带领六国贵族复辟,逆流而动

项羽干了一件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事,带领六国贵族遗臣复辟,企图恢复秦统一以前的分封制。

分封制经过周王朝前后八百年的历史,已经走向终结,郡县制在春秋战国以来开始发展,在秦的统一中已趋于成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恢复国家统一,已是历史趋势。项羽作为六国贵族的代表,留恋过去贵族享受的权势,企图恢复已经逝去的历史,这一违背发展趋势的行为,注定难以取得成功。

项羽落实分封诸侯这件事,干得也实在不怎么样。

刘邦想占据渭河流域的地盘,项羽把他赶到四川,还将渭河流域分为三块,封给了司马欣、董翳和章邯,用以监视刘邦。

齐、赵、燕三国故土上已经有了齐王田巿、赵王赵歇、燕王韩广三个诸侯王,项羽把他们赶到别的地方去,改封为胶东王、代王和辽东王,在这里另立了三个新王。而齐国事实上的领袖田荣,没有得到寸土之封。

项羽一口气封了十八个诸侯王,基本原则就是,跟自己混的,关系好的,都到各自的地盘去当诸侯王,关系一般的,即使已经占据了地盘,也赶到边远艰苦的地方。

就这样,项羽实现了六国贵族们的分封梦想,他自己当起了西楚霸王。可惜天下并没有因此而太平,祸乱的种子早已埋下。就在他衣锦还乡,回到他的国都彭城的时候,天下又乱了。

结语:

刘邦看似一身毛病,有很多问题,但刘邦具有的特殊优势足以使其获得成功,成就帝业;项羽看似相对完美,但项羽存在的自身弱点,对于一个帝王来说却是致命的。

总的来说,项羽善于用兵,作战勇猛,是一个举世无双的猛将;刘邦善于御将,志向远大,却是一个天生的帝王。

在楚汉争霸这样的特殊时代下,两人对比,高下立判,刘邦能最终战胜项羽,成就帝业,建立大汉王朝,也就不足为奇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楚汉争霸,为什么最终胜出的是刘邦而不是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