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知识体系,你需要一份全场景覆盖的超级笔记术

由于现在的工作经常要做笔记,考注会、阅读、做会议记录等各种场景都需要用到笔记,因此我把相关的书和视频都找出来看了一遍,果然受益匪浅。

笔记方法有很多,但我们不能仅为了做笔记而做笔记,否则就变成了本末倒置的工具控,我特别赞同陈华伟老师对待工具的态度,克制和极致。

选择一个同类型最好的或者最适合自己的工具,然后不断刻意练习,做到极致。而不是浅尝辄止,把市面上的工具都试一遍,陷入反复纠结比较之中。

我根据学习、工作、阅读、思维训练和日常收集五个场景,介绍了我主要使用的五种笔记方法。

学习场景:康奈尔笔记法

学习笔记的目的是要让学习效率更高,记住更多,结构更清晰,而不是抄一本子密密麻麻的笔记落灰,因此传统的简单复制老师板书的笔记肯定不可行。

目前公认最有效的笔记方法是康奈尔笔记法和东京大学录取生笔记法。

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一页笔记分为了三个部分,主栏记录课堂上老师的板书,副栏部分记录自己的思考、疑问及简化的框架,最后留出总结栏,记录结论或对疑问的解答。

当你能养成按照“板书→发现点→总结”的顺序记笔记的习惯时,你会发现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了。

工作场景:黄金三分法

工作笔记的需求与学习笔记完全相反,学习是要记住尽可能多的东西,而工作是需要从一堆庞杂的信息中提炼出要点或迅速推导出结论。

埃森哲公司的PointSheet和麦肯锡公司的“空·雨·伞”都是黄金三分法的一种。

我的做法是把A4纸横过来,在左上方写上日期,右上方写上标题,正文部分分三块,左边写事实(现状,目标,想法),中间写基于事实的分析(原因,影响),右边写下基于分析得出的结论或下一步行动。

 《聪明人用方格本》里提到优秀的外资管理咨询公司的咨询顾问是由“10000张纸法则”培养出来的。

据说成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咨询顾问一般需要3年时间。在这3年里,咨询顾问每天在方格笔记本上平均书写近10页,反复按照“提出问题→改善、解决问题”的思路书写、修改、舍弃。1年下来,约写下3000页,3年下来约合10000页。

通过3年的反复书写、反复舍弃,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咨询顾问。

即使不是咨询行业,我们也不妨试着用黄金三分法记录今后的每一份工作笔记。

阅读场景:大纲笔记法、幕布笔记(电子版)

大家都在提倡阅读,但其实有一个很尴尬的事实是如果不输出,读过的书很快就忘掉了,甚至一点都想不起来,这样的阅读不能说是浪费时间,但至少没能产生它应有的效益,更不用说让读过的书影响行动,改变生活了。

为了不让读书的时间白白花费,对于那些值得精读的书,或者能对我们的行动产生影响的书,就要用大纲笔记法记下书中的关键词。

阅读跟学习不一样,不需要面面俱到,而只需要记录让你产生共鸣或者关键的几个概念。

我通常会以章节为单位,用方格本控制层级递进,自己搭出框架,也可以先看目录,这样可以让我们站在整体的角度去阅读一本书,而不是陷入细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既要专注模式,又要时时跳出专注模式,切换到发散模式,这也有利于我们将正在学习的知识点与以前的知识串联起来。

大纲笔记法最大的好处是让我们根据这一些关键词回忆起所有内容,回忆不等于复习,复习是对着所有资料重新温故一遍,而回忆是只有一张写了关键词的大纲笔记作为提示,需要我们自己主动搜寻记忆,回忆起所有内容。

大纲笔记法的电子版本是幕布笔记。

幕布笔记是一款基于多平台的大纲整理工具,但在阅读的过程中,还是建议使用纸质的方格本记录关键词做大纲笔记,因为所有的电子工具都不利于我们的思考。

我的做法是在读书的过程中,一边在kindle上标注,以备后期导出到印象笔记,一边用方格本写下关键词,构建起自己对这本书的框架理解。

等看完了复盘的时候,就完全靠回忆用幕布输出一遍,最后在印象笔记里写下书评或自己对这本书的感受。

用这样的流程拆解了一遍的书,基本就很难忘记了。

而读书最终的目的,是改变行为,让我们的生活更有序更轻松,所以我会把一些理念或者好的实践纳入到日程里面。

比如零秒思考,我期待让自己的思维变得更敏锐,所以在每天的日程里加入了这个训练。

比如康奈尔笔记法和黄金三分法,学到这个概念之后我做的每一份笔记都会把用文件夹夹起来的A4纸横过来,写好每一页的标题,分好三个板块,用做PPT的标准来记录,让我的笔记更简洁明了,可读性更强。

这样能不断应用起来,真正提高我学习和工作效率的读书,也更让我乐此不彼。

思维训练:零秒思考

我们的大脑也像肌肉一样,需要时常锻炼才能变得更敏捷,零秒思考就是通过迅速记录的方式,将自己的思考都呈现在书面上,以使自己的思维越来越敏捷,逻辑越来越清晰。

我的做法是每天早上醒来,拿出十张A4纸,每张纸写下一个你正在思考的主题,就这个主题进行任意发散4-6点,每点写成一行,每页都要在一分钟之内完成,你可以写任何领域的问题或者话题,主题之间可以是延伸的关系,也可以毫不相关。

每天花上十分钟,在刚醒来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做这个训练,小时间成本的投入,坚持一段时间你会发现你的思路真的更加清晰了。

日常收集:印象笔记

我们常常面临信息太多太杂的问题,想找的文件要打开重重文件夹总也找不到,或者在外面出差需要的资料一时拿不出来,这个时候你可能需要一个云笔记作为你的第二大脑帮你保存一切你需要记忆的资料。

将所有重要文件都保存在印象笔记里,用杜邦分类法建立一个一辈子够用的笔记本体系,这一部分是我在陈华伟老师的知识管理课程里面学到的。

听完课我花了一整天时间整理了我印象笔记里面的两千条笔记,这可能是我近期感觉花的最值的时间了,之后我也变成了想要什么资料,十秒钟之内随手就能拿得出来的人,这种井井有条一切都在掌控中的状态,让我的学习和工作思路都清晰了不少。

印象笔记的正确打开方式绝对值得花时间好好学习一下,有些工具类的知识,花少量时间学会就能让你在今后每一次使用它的时候都受益,比如练习打字速度,比如用好印象笔记,这都属于磨刀不误砍柴工的类型。

以后有时间我会单独再写一篇印象笔记的整理术。

我的做法是用笔记本组的形式建立好纵向框架,由于印象笔记的笔记本组只有三个层级,因此不需分的太细,重要的是取一个你容易记住的能迅速找到的标题。

印象笔记最初就是做搜索起家的,因此它的搜索功能十分强大,甚至可以搜索图片中的文字,你只需记住笔记中的关键词或标题里的关键词,就可以轻松找到你需要的任何文件。而有了好的标题,甚至都不用再费心去加标签。

有些重要的纸质文档,比如身份证,护照,会员卡这些我也会扫描到印象笔记里去。

总之,你想要记住的任何东西印象笔记都能帮你收集起来,以备你随时使用。正如印象笔记的logo寓意,An elephant never forgets(大象永远不会忘记) ,你可以让这头忠诚的大象成为你的第二大脑,从而解放自己的大脑去完成更重要的事情。

一些其他场景:

子弹笔记法:顾名思义,就是像子弹一样快准狠,快速记录,只记要点,简洁明了。核心是金字塔原理的思维,加上一套自己的笔记符号,让笔记更加条理化和场景化,因此非常适合用来做会议记录。

我在做其他类型笔记的时候也会借鉴一些子弹笔记法的记录符号,让笔记更快速清晰,一目了然,比如常用词的简写,用三角形代表重点标记,用打钩的方框代表待办事项完成,用空心的爱心符号表示需完成的番茄钟。

手账笔记法:手账笔记是视觉化的笔记法,用一些小符号,小图标,小箭头,通过配色和选图,让笔记变得更具视觉效果,在做笔记的过程中自己也能更进一步加深印象。手绘思维导图也可以归为这一类。

但这类笔记往往比较费时间,相对来说较为复杂,刚开始学习笔记术不建议用这种方法,前面介绍的几种就足以覆盖各种场景,笔记术也需要以问题为导向,而不是纠结于工具本身。

我们也可以借鉴一下它的思路,只需要花很短的时间学会一些边框和小装饰物的简笔画,就可以让自己的笔记看起来更漂亮,在做笔记的时候也会更有兴趣。

我把它们折中了一下,学习场景的笔记注意好层级关系,用箭头表示,同一主题下的内容用虚线框框起来,标题用云朵状的边框,稍作装饰,笔记就看起来漂亮多啦。还有我的日程本,固定一个模板,每天画这些边框的过程也会让我充满仪式感。

总之,这些能辅助记忆和帮助思考的笔记术是每个人都应该花点时间去掌握的基础技能,越早学会受益越多,并且随着使用的次数越多,熟练程度越高,边际成本也会递减。

总结

用一篇文章来介绍七种笔记术当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这些笔记术的具体操作网上随处都能找得到,我仅希望能借助这一篇文章展示不同场景下所用到的笔记方法,为我们更高效的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供一条路径。

读过的书能与实践连接起来,能对行为产生影响,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轻松有序或者更有趣,这才是读书的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搭建知识体系,你需要一份全场景覆盖的超级笔记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