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逻辑2》-通往自由之路(1)

序言——金融为什么

“金融不只是一组经济工具,它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分析框架,它背后的逻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全新视角。”

史料记载,清代中国、英国、非洲都有买妻卖妻的习俗,在疾病灾害等极度恶劣条件下,人也成为了抵御风险的资产收益。这一方面是因为工业革命前人类社会的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从前的社会没有充分发达、完备的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的出现与发展,把人从工具属性和相关制度约束中解放出来,使灾荒发生时不再有那么多家庭需要卖妻鬻女了

对于拥有金融市场的现代社会来说,面对气候灾害、瘟疫或其他造成粮食歉收的灾荒风险,要么可以通过事前购买灾害保险,通过保险市场实现跨地区的人际风险交易,达到平滑风险冲击的效果,要么通过事后借贷把今天的收入冲击平摊到未来长时间内分期承担等。

然而传统社会中,农民为了求生存而被迫卖地,导致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激发了历史上一次次农民起义。

而当今,爱情成为首要基础的婚姻,在金融市场发达之前,也是规避风险的需要,也会被工具化地使用。

不同村庄的收成可能差距很大,远嫁的女儿就有可能给娘家带来亟需的温饱粮食。自从人类逐步发展出婚姻制度以来,姻缘是仅次于血缘的第二牢固的信任基础。所以,女儿的婚姻几乎成了唯一的跨地区分摊风险的工具。

金融对富人可能是锦上添花,而对穷人则可能是雪中送炭。

如果金融行业还是停留在以银行业为主的初级状态,只有富人、已经成功的企业可以用实物抵押资产,那显然是对富人更有利。

但发展金融市场的内在要求就是要减少融资的抵押要求,让那些未来前景看好,但现在没有实物资产的“穷人”也能得到融资支持,使收入不平等程度逐渐降低。

可以说,传统银行奖励过去,而创投基金、PE基金寄希望于未来

金融市场惠及的不只是老百姓个人,也能影响国家的存亡、朝代的兴衰。——明朝灭亡与旱灾频发的关系。事实上,如果明朝当时的财政不是每况愈下,腐败也断送不了命运;如果不是7-9年的历史性干旱,李自成也不会有一次又一次的起义机会。

债券是现代政府抵御财政危机的主要手段,在没有借债手段的情况下,朝廷只能靠加税、拖欠、货币成色上找活路,而无法把财政赤字平摊到未来100年慢慢还。

实际上,大多数朝代变迁和社会动乱都发生在冷气候、高旱灾时期,个人和国家在面对风险冲击时还是会求助于暴力。

“实体经济为主,金融经济为辅”的观点大有市场,本质上是因为人们没有走出短缺经济、农耕经济的思维。尤其是在基本温饱、实业产能过剩的今天,人们关注点从当下消费转移到未来的方方面面,社会总福利增长点在于保障、解决未来生老病残的需要。

那么,金融堪称经济的核心,是重中之重,我们有必要梳理许多关于金融的观念和认识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融的逻辑2》-通往自由之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