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

学生时代流传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作为语文学习的三大难点之一的鲁迅先生,他的文章大多深邃睿智、犀利老辣,总是有许多言外之意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深入反思。这篇《阿长与山海经》笔调轻松,活泼,又不乏调侃,读来真实温暖。接到师父要过来给给我们指导的通知,恰逢教学安排课程为《阿长与山海经》。我有些担心,这类经典名著课文,拿来读读,倒还是有趣,但是让我来教这篇文章,还真是不太好处理。查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设计,也看了一些获奖的教学实录,并进行对比提炼,但是还是没能有属于自己的创新性理解。所以就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语言入手,将我对阿长的“情感变化”和阿长对我的“爱”作为突破口来进行教学设计,希望同学们在课堂上充分感受阿长纯真的人性美,能够体会到爱的伟大和无私。以此方式从整体到细节的分析来上一节传统的语文课。

在教学的第一环节,快速导入课文,引导学生速读课文,拎清情感线索,让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明确全文的情感起伏变化。这一部分,给出学生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目标自由默读课文,紧扣文本,快速定位文本。我班学生在这一环节上处理得不错,但是在情感的概括上,我处理得有些着急,在学生找出情感词语后,我是马上给出了与该情感的相关的事例,其实这些事例,如果是学生自己概括出来的那就更棒了,这一部分,若能多给学生思考概括的时间,教给学生如何对文本中的事例进行概括,想必学生的收获会更多,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也会更高些。

第二大环节是“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体会语句中的深层含义。给学生明确两个学习任务,第一,概括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在概括的过程中,拓展了《朝花夕拾》的相关内容,花了较长时间,这就导致后面的概括过程没有让学生表达出来,而是老师代为说出,有点灌输的意味。这部分的时间安排确实存在不合理性,进行适当调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生成性肯定会多些。第二个任务是让学生把最能打动“我”的句子找出,进行分析。我预设了三个重点句子的赏析,小组讨论巡堂中发现,每个小组基本上能找到这几个句子,并且能够写出相应的旁批。但是这部分,囿于时间的紧迫性和对课堂预设的不完整性,我没有完全放开让学生去深入挖掘文本,找出更多精彩的句子进行分析。也可以认为是不敢接受公开课堂上太多的生成,害怕放开就收不回来。这个问题,确实要改,课堂上预设是有必要的,但是课堂上如果有更多生成的东西,那就是教师和学生和文本思想碰撞出来的火花,这种火花要让其燃烧,而不应该浇灭。

第三部分,也就是本文的落脚点,情感的表达。这一部分,就是针对文本的最后一句话“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学生对这个句子理解起来有难度,所以“化难为易”的方法就是要让他们读,反反复复读,读出感觉,读出情感,也就达到了课文的情感目标了。但是我设计了在“读”的后面加了一个“写”,从课堂的反响来看,这个效果并不怎么好。这就让这种达到极点的情感又跌了一个层次,学生写的再好,也是无法超越结尾处情感的高度。与其这样,还不如就此结束,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结束课堂,情感也许能达到真正的升华。这也就是后来上完课,为什么我会觉得有些低落,后来想想,确实如同师父所言,是情感没有抒发出来,心里挤压着某种情感没有得到释放。

除了以上环节上的总结反思,课后各位前辈的评课,也让我产生了一些思考,在教学中,我忽略了对文本中的“我”(儿时迅哥)和鲁迅(中年鲁迅)两种不同叙事视角的体会。围绕阿长为我买《山海经》所设计的板书之间的逻辑关联性的欠缺,是否可以考虑对“新的敬意”进行拓展,或者就情感线路进行板书。还有如果安排“写”的部分,是否可以考虑到第三课时中,让学生想想创新,“阿长还健在,他读了鲁迅的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在分析《山海经》部分,是不是可以用几个问题串联起来,进行系统详细地分析呢?如果沿用之前的板块式教学,又可以怎么设计教学模块呢?教学的难重点的处理应该如何协调呢?当然思考可以很多,研究起来确是需要花功夫的。第三节听了师父的课,还是感触很多,也让我真切感受到语文教学,归根到底还是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所谓创新与挖掘还是要在听说读写之内,而非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上完课后,听取了前辈们善意和真诚的点评。我也仔细思索和回顾,存在的问题不容小觑。但是反思过后,又感觉思路更清晰些了。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不断经历和磨炼,不断学习和进取,自己才会得到提高。教师心中有丘壑,方能让学生有收获。我也期待用我的小小力量,肩负母语的使命,带着我的同学们走进更加奇妙的语文世界。

3月27日

欧文倩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