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一辈子也没飞起来的“飞将军”

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里有这样一句话:“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说的是冯唐一生正直无私,敢于进谏,却处处受到排挤,直到年事已高也没有升迁,还只是个郎官。至于李广,名气则是大得多了。他驻守右北平时,匈奴谓之如虎,称其为“汉之飞将军”,并“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李广的一生,可以说基本上都是在和匈奴的对战中度过的。蹊跷的是,他所属的各部校尉以下的军官,由于攻打匈奴有功而封为列侯的有数十人,而他本人却一直到死都没有被封侯。

李广的堂弟李蔡,早期和他一起侍奉汉文帝。元朔五年,李蔡任轻车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去攻打匈奴右贤王,斩杀敌人的首级轻轻松松地就达到了规定的功劳,被封为乐安侯,后来又取代公孙弘担任了大汉的丞相。

凭心而论,李蔡的为人和才干只能算是下等,名望更是不能和李广相比。可是李广得不到封爵和封地,做官也超不过九卿,而李蔡却能被封为列侯,官位达到三公。

封侯可以说成了李广一个执念。为此他曾请教阴阳家王朔。王朔问:“将军难道曾经有什么遗恨的事吗?”

李广是个实诚人,想了想说:“我做陇西太守期间,羌人造反,我引诱他们来投降,投降的有八百多人。我欺骗了他们,在同一天把他们都杀了。恐怕最大的遗恨只有这件事了。”

王朔道:“灾祸,没有比杀害已经投降的人更大的了。这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啊!”

这话说的就很扯淡了。杀降的事在古代并不鲜见,白起曾坑杀赵卒四十万,并不妨碍他封为武安君;项羽坑杀秦兵二十多万,还直接自封为西楚霸王呢!军队中的一切指令都是根据当时特殊情况发出的,纵然事后有遗恨,但当时该杀还是要杀的。何况,这和封爵又有何关系呢?

汉代历来是以军功累积来定封赏的,具体说就是以军事行动的斩首数、俘获数和缴获的物资量等来综合考评的,有一整套比较完善的考核体系。只要累积的军功数量够了,就凭硬杠杠也能封侯。客观地讲,这还是一个相对公平的考评体系。

比如元狩二年夏,骠骑将军霍去病从北地出塞,越过居延山到了祁连山,斩获甚丰。天子便依战功下诏日:“骠骑将军攻打祁连山,捉到酋涂王,率众投降的有二千五百人,斩杀敌军三万零二百人,加封霍去病五千户;鹰击司马赵破奴斩杀遬濮王,捕获稽沮王,俘获敌军三千三百三十人,拿一千五百户封赵破奴为从骠侯;校尉句王高不识,捕获呼于屠王和王子以下十一人,俘虏敌军一千七百六十八人,拿一千一百户封高不识为宜冠侯......”由此可见,封赏的统计相当精确,皇上也并不是靠拍脑袋来定封侯的。

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每次出征,动辄都有上万的斩获。霍去病在狼居胥山祭天、姑衍山祭地那一次战役,光斩获匈奴的首级就有七万多个。跟随卫青、霍去病出征封侯的将军数不胜数。就连李广的儿子校尉李敢跟着霍去病出征,也因缴获敌军战旗、战鼓而被关内侯,食邑二百户。

汉武帝时期,因其穷兵黩武,不断地组织大规模出征,侯爵相对还是比较容易拿的。李广之所以没有拿到,正是应了王勃那句话“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简单而言,就是运气太不好了。

李广长年驻守边塞,与匈奴小规模的战斗不断,但大规模的战斗却不多,仅有三次。而这三次出征,运气都极差。

第一次是元朔六年,李广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卫青,从定襄出塞,讨伐匈奴。这一战斩杀匈奴数千人,许多将军因符合军中斩获敌人首级的奖赏律令而被封侯。而李广的部队却没有功劳。

第二次是两年后,李广为郎中令率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塞,博望侯张骞率一万骑兵与之协同作战。李广孤军前进数百里,被匈奴左贤王率四万骑兵包围。士兵们都很惊慌,李广却镇定自若,摆下圆形阵势,面对匈奴的进攻。匈奴箭如雨下,李广的部队死了一半多,箭也快用光了。

李广命令士兵拉满弓,不要放箭,而他自己拉开大黄强力弩,瞄准匈奴裨将,接连射杀数人,匈奴的攻势才逐渐削弱。这一战,由于博望侯延误军期,李广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功罪相当,没有封赏。

第三次出征是在元狩四年,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大规模出兵攻打匈奴。李广主动请缨随行,天子认为他年纪大了,开始没有答应;过了很久才答应他,让他任前将军。

然而,在大军排兵布阵之时,卫青却作了一个奇怪的决定,让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的部队合并,从水草缺少的东路迂回前进,不让他去打前锋。

李广请求道:“我的职务是前将军,如今大将军却要我从东路出征。我从成年后就一直和匈奴交战,到今天才有一次机会能够遇上单于。我希望做前锋,先和单于决一死战。”大将军没有听从,并严令李广赶快听命前往。李广心中恼怒,却不得不带领部队和右将军会合从东路出征。

正是屋漏偏逢连阴雨,怕什么来什么。李广和右将军的部队,由于没有向导,果真是迷了路,落在大将军的后面。大将军打败了单于后,向南横渡沙漠,才遇上了前将军和右将军。卫青倒也没有为难李广,只是派长史拿着干粮和浊酒送给李广,顺便询问一下迷路和情况,因为要向天子报告部队的详情。

李广却置之不理,卫青于是派长史责令李广到大将军的幕府去受审对责。李广说:“校尉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了路。”到了大将军幕府,李广对部下说:“我李广长大后和匈奴作战有七十多次,如今有幸随大将军出兵与单于作战,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去走迂回绕远的路,并且又迷了路,这难道不是天意吗!何况我已六十多岁了,终究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侮辱了。”于是拔刀自杀。

李广话里话外充满了对卫青的怨恨,其实这事还真怪不得卫青。因为出征之前,皇上曾暗中告诫过大将军,认为李广年老,运气又不好,不要让他和单于对阵交锋,否则恐怕难以取胜。卫青也只是执行皇命而已。

因为这个,李广的小儿子李敢事后迁怒于卫青,认为是他害得李广饮恨自杀,并打伤了大将军。卫青把此事隐瞒了下来,没有说出去。由此可见,卫青还不失为一个宽厚之人。但他的外甥霍去病却上了心,趁着一次狩猎的机会,把李敢射死了。当时霍去病正显贵受宠,皇上也隐瞒了真相,说李敢是被鹿撞死的。皇上暗中告诫的一句话,引发了多少冤假错案!


其实李广即便迷路误期,也不必自杀的。按照大汉当时法律,有罪是可以出钱赎买免罪的。以前的博望侯张骞和现在的右将军赵食其都是这样做的。

那么李广为什么要走自杀这条不归路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他怨恨天道之不公。自己这一辈子与匈奴打了七十多次仗,却屡屡走背运,只到六十多岁连个侯爵都混不上,人生能有几个六十年呢?至此,已是生无可恋;

二是怨恨大将军的不公。自己这辈子好不容易遇上一个能与单于正面对敌的机会,大将军却凭着权势把自己调开了,偏偏自己又倒霉透顶,迷了路延误军期。这一点其实是错怪卫青了;

三是哀叹通过这次出征,自己“扫把星”这个称号是坐实了。苍髯最知人间羞,自己六十多岁了,却还要成为那些闲人茶余饭后的笑料,情何以堪;

四是自己已通过赎买的方式换了一条命,这次又要重蹈覆辙,再次接受那些执法吏的审问和核查。想自己英雄一世,岂能屡屡受这些刀笔吏的鸟气和侮辱。

其实客观地分析一下,李广没有封侯也不全是因为运气不好,偶然性中也有其必然性。

当初,他和程不识都以边郡太守的身份率领军队屯守驻防。李广出兵攻打匈奴时,基本没有队列和阵势,喜欢靠近水草丰富的地方驻扎,人人都感到很便利。晚上不用打更来自卫,军中幕府简化各种文收簿册。扎营后只是远远地布置哨兵,所以也从来没有遭遇过危险。

而程不识对队伍的编制、行军队列、驻营阵势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夜晚必须打更,夜行军一定要敲击刁斗,士吏对公文簿册的处理,都有一定成规,军中生活紧张,每个人都很忙碌,但也没有发生过什么意外。

程不识曾经有个评价说:“李广治军,极为简便易行,但是遇到敌人突然袭击,就无法应战了。他的部下,安闲快乐,人人愿为之效死。我治军烦琐,然而敌人也不敢犯我。”

俗话说:“慈不掌兵”,“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广管理部队极为松散疲沓,没有章法,打仗只是靠士卒死战。一旦发生突发性状况,军队的快速反应能力差,很难有效地应对。从这点来看,李广并不能算是一个合格将军,更不要说带领大兵团作战了。这恐怕也是卫青不敢重用他的原因之一。

卫青这次出塞,是劳师击远,要穿越沙漠蜿蜒一千多里去攻打匈奴。而匈奴以逸待劳精兵守候在漠北,一见疲惫的汉军,一万多铁骑就直接冲击过来。此时如果没有有效的防御阵势,那大军将会像雪崩一样一溃千里。

好在大将军身经百战,有勇有谋,一面命令用武刚车排成环形阵营应对,一面组织五千骑兵去抵挡匈奴。其时太阳将要落山,又刮起大风,沙石打在脸上,两军互相都看不见。大将军果断地又派左右两翼疾驰围攻单于。单于见势不妙,这才趁夜色遁逃。即便如此,两军死伤的人数还大致相当。在这种乱势之下,凭李广的一向治军方略,即使他作为前锋,恐怕也很难有出众的表现。


李广的名气之所以很大,并不是因为他是一个出色的将军,很大各种程度上是因为他个人的勇武、出众的射艺、超人的胆略和传奇的经历,以及司马迁的偏爱和后世文人的渲染。

在上郡的时候,有个宦官带着几十骑兵,遇见三个匈奴,与之交战,却被三个匈奴人几乎杀光了。李广说:“这一定是匈奴人射雕手。”于是他带领一百名骑兵包抄过去,他亲自射击那三个人,射死两个,活捉了一个。一问果然是匈奴人的射雕手。

准备回去的时候,却望见了几千名匈奴骑兵。李广说:“如果我们逃跑,匈奴追击过来,一下子就把我们都射杀光了。不逃的话,匈奴就会以为我们是大军派来诱敌的, 一定不敢攻打我们。”于是李广命令骑兵不退反进,在离匈奴二里远的地方,停下来并解下马鞍表示不逃,匈奴果然不敢来挑战。有个骑白马的将军走出阵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带领十余骑射杀了白马将,又驰回自己的部队,命令部下放倒马匹,躺下休息。夜半时分,匈奴惧怕汉军在附近埋伏,才撤走了全部人马。

还有一次,李广自雁门出塞,进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并将他活捉。他们用麻绩网兜把李广盛起,躺卧在马背上,夹在两马之间徐行。李广假装死去,用眼角瞥见附近有个匈奴小伙子,骑着一匹好马。李广冷不防跃起,跳上胡儿的马背,夺得小伙子手上的弓,把小伙子推下马,快马加鞭向南飞驰。匈奴数百人在后猛追,李广用夺得的弓,射杀很多追骑,得以逃脱。

最具传奇的是有次李广出猎,见到草丛中有块卧石,以为是猛虎,立即张弓,一箭射去,箭簇深陷在石棱中。等他再次张弓发射时,却怎么也射不进石头了。据此,唐代诗人卢纶写了首《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当然,出名还是唐代王昌龄的那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让李广成了后世家喻户晓的人物。

在太史公的笔下,李广像项羽一样,是个悲剧英雄。他的身上洋溢着浓烈的个人英雄主义气息和高尚的品德。比如他为人廉洁,得到了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一生做二千石俸禄的官四十多年,家里却没有多余的财产。带兵遇上缺粮绝水的困境,找到水源,士卒有一人饮不上水,他从不自饮;士卒有一个吃不上饭,他从不独自一个吃饭。御下宽厚不苛刻,部下也乐于为他效力。至于杀了霸陵尉一事,虽然有公报私仇之嫌,但这使他看起来更像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所以司马迁以《书传》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话来映射李广;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颂扬李广的优秀品德。并不惜为他单独立传,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李广的深深偏爱。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广:一辈子也没飞起来的“飞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