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多年,最喜兰亭,书空、单临、通临、集字乃至心摹手追其体势、风格书写作品不计其数。然而,仍觉技不精熟、手难应心、无以通神。近来,应约挥笔数幅字墨之后,这种感觉就更为强烈,但并没有立即产生对《兰亭序》深挖细研的想法。客观上是因为手头还有更紧迫的事务,主观上则有得过且过、来日方长的思想在作祟。
或许是心有感应,一直默默关注并对我抱有很大期待的恩师胡安勋先生某晚发来两则信息:“
看到你在朋友圈发的千古奇文《寒窑赋》,不禁想到与此文并肩的还有《朱子家训》和《邓钟岳断案批文》。过去有句俗话‘先生先生你别夸,请把三篇奇文默写一下’,尽管是句老话,却也是对一个书家的要求。”
你现在书法上有点基本功了,不要止步不前。学无止境,要成为书家,一定要有厚重的文学底蕴,写的字要透射出书卷气。”
在近天命的年岁里,还能得到老师这样的恳切教诲、谆谆告诫,我自是希出望外、无比珍视,但同时又觉得成为腹有诗书百卷、文能丰硕斐然、墨富才学神韵的书家的要求对于天资愚弩拙钝、读书作文根基浅薄、已步中年多事期的我而言,实在是太高了。我心头不由猛地一震,蔓延出许许多多的惶恐来,但又觉得不能辜负老师的厚望,于是回复了一句既饱含恭敬又略显应付、虽表意明确却用语含糊、似是充满决心实则余地深藏的话语:“老师,学生记下了,定会戒骄戒躁、孜孜以求的。”
尽管如此,老师的话还是如镌刻一般深深铭写在我的心头,使我更加确信了自己与众不同的书学之路。我又一次想到了《兰亭序》,它不仅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经典传奇、不朽法帖,还是一篇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的千古名篇、优美散文。以此为突破口,深入探密,当是既遵从师愿又践行心志的最佳路径。
于是,我决计要在一段时间内实现对《兰亭序》文本的深度理解、牢固记忆和墨迹的准确对临、熟练背临,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揣摩、还原王羲之当时是如何一边独出机杼地构思行文一边出神入化地挥毫写字的。
产生这个想法后,我便开始了研读文本、临摹墨迹两相交替、反复进行的艰辛历程。
研读文本最基本的是尽可能准确地通晓文意,为此,我查阅了多篇注解,然后通过相互比较、彼此印证、谨慎推敲的方法确定出最恰当的解释。由此,我深刻地理解到文章由描绘兰亭雅集之乐拓展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进而自然过渡到写序目的:通过集录与会者所赋之诗可以使他们的生命价值得以延伸至千秋万代,从而启发后世之人要珍惜、热爱短暂的生命,力争取得大的作为;另外,也趁便巧妙、委婉地批评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这样一方面丰富了为兰亭诗集作序的内容,深化了其内蕴,另一方面也有扭转时风的现实意义和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其立意可谓震聋发聩、万世永响!
在此基础上,我进行了反复诵读记忆,不仅强烈地感受到其中骈散结合、音韵谐鸣、清丽朴实、少事雕琢、情真意笃的语言魅力,还愈来愈清晰地捕捉到王羲之那既循规蹈矩、一板一眼又飞扬灵动、自然天成的超凡文思。于是,我明白了为什么直到现在,人们还是那么喜欢“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丝竹管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放浪形骸、快然自足、情随事迁”等语词;我懂得了如本文中的“乐——痛——悲”之类的情感线索对于组织文思、结构文章、形成章法的重要性;我深悟到背诵文篇对于理解、临写“天下第一行书”有着多么不可或缺的作用。
谈到对《兰亭序》墨迹的准确对临,实在是不易的。它不仅需要老老实实、一笔不苟的态度,还需要考虑笔画间的牵丝连带、上下字的照应组合、左右行距的远近气息等因素,因而这个过程既充满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般的诚惶诚恐、小心翼翼,又不能少了笔断意连、行云流水般的气息贯通、潇洒畅快。每次这样的通临,都需要集中高度的注意力至少三小时左右。如此反复对临数遍,熟悉其笔法、字法、章法后,便能试着背临了。
背临的历程就是把兰亭法度进行咀嚼吸收并熔铸到自己书学体系的物理反应,因此也马虎不得。倘有一时记忆模糊、拎不清吃不准的字,我便按捺住贪图即时畅快挥运的性子,再次详察强记,务求忠实可靠。我深知:瞎蒙盲写不仅学不到其中真义,还会养成轻率随意的学书习惯;背临的准确度越高,日常集字创作的质量才会越高、转化成自己书学素养的成分才会越纯。
对于《兰亭序》这样书文俱盛的千古经典,高水平的背临还应该是这样的:使其文字如出己心,让其墨迹若出己手。如此,方能接近王羲之凭借积年文章涵养、人生感悟以及书学蕴藉,在人事、情景、山水的诸美之中即席挥洒、心手双畅、一气呵成的绝妙境界。我尝试了数次,于前者还算勉强,而于后者则如蜗牛爬行一般亦步亦趋、谨小慎微了,哪里还能感觉到半点畅快的影子?始知,微醉状态下的书圣,看似信手挥洒、自然天成的墨迹,其文字的每一构件却无不经过智慧的过滤与浸渍,无不充满千变万化的美的法则,岂是轻易就能琢磨得透、学得到手的?
于是,面对这淡和空灵、潇洒自然、遒媚飘逸的书法《兰亭叙》,面对这文字灿烂、字字珠玑、脍炙人口的散文《兰亭叙》,我决定抛弃毕其功于一役的强占猛攻之法,从长计议,使之于时常的心摹手追、反复品味中不知不觉中演变成自己笔下的强健骨肉、鲜亮血脉、无穷神韵、奇崛精灵……
通往书家的道路是艰辛浸长的,我愿永远从《兰亭序》中滋取营养、得到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