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季】不读出苦与痛,如何读懂“背影”

偌大的礼堂,豪华肃穆,耀眼的镁光灯下,几十双明亮的眼睛,注视着老师;台下上百双渴望的眼睛,注视着台上的孩子们。每每坐在这样的会场上,会担心台上的孩子——他们会紧张吗?他们在这么多眼睛都注视下能学好吗?

这是一堂语文教研课,全市语文老师参加,篇目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据说采用“五部十环法”,其实,用什么模式,我真的不在乎,我在乎的是孩子们眼神,是不是从懵懂走向明澈。

镜头一:精读文段,凝望背影

师:“望父买橘”中哪些句子让你感动,并说说理由。

生:“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最让我感动,父亲衣着朴实,朴实的父亲形象让我感动。

师:好,你从外貌角度分析了父亲形象。

生:“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让感动,为了给儿子买橘子,父亲艰难的爬上爬下月台。

师:嗯,你从动作角度体会了父爱。

生:“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些语言让我感动,语言朴实,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

孩子们每答一处,老师便给予不痛不痒的呼应,并伴随着出示PPT,“衣着深沉朴素,语言简单朴实,动作辛苦艰难”。

师生之间“流畅”的对话在我耳畔此起彼伏,一些问题在我脑海里反复盘旋着:除了动作艰难,能感受行动不便,触发对父亲的体恤之情外,衣着朴素就感动吗?语言朴实就感动吗?这样的“对话”真的能触及孩子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吗?

我不确定朱自清写背影时,有没有刻意从“衣着、动作、语言”给读者呈现父亲的经典背影,但我确信的是,作者眼前朴实的衣着里,蹒跚的动作里,庸常的话语里,包裹着的一位历经家事衰颓,典当物品供子上学的男人,伫立着是一颗历经风霜锈蚀,依然爱子如初的汉子;镶嵌着一个历经岁月变迁,已近风烛残年的老人。

清华大学附中特级教师韩军在《背影》的公开课上,是这样解读的:

师:蹒跚,慢慢,探身,攀,缩,微倾,这些词,共同指向、共同表达了,一个什么字呢?

生:老。

师:父亲老得早、老得晚呢?

生:父亲老得太早。

师:父亲老得快、老得慢?

生:父亲老得太快。

师:也就是说,老,是朱自清流泪的真正原因。人生,这一辈子,就是一场场风霜雨雪,一个个春夏秋冬,父亲遽然间,匆匆间,就一下子老了。朱自清心里分明觉得,去年或前年,父亲还是一个壮年,一个中年,怎么今天,匆匆间,突然就变成老年呢?上下月台,都那么艰难了。朱自清不能接受,不能忍受,不敢深想。于是,泪泉奔涌。

师:朱自清流泪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生:是看到父亲年老了。

生:父亲老得太快。

生父亲老得太早。

师:父亲衰老得太早太快,上下月台都不容易,朱自清感到太意外,感到太不忍心。所以,伤感流泪。这是流泪的最具体、最根本的原因。

师:从朱自清对父亲的描摹,我们得出生命什么结论呢?

生:生命太脆弱,经不起时间消磨。

生:生命太短暂,奶奶说死就死了,父亲说老就老了。

师:肉体的生命并不坚强,它非常脆弱;肉体的生命并不永恒,它非常短暂。

比较两种不同的课堂走向,源于不同教学目标:前者指向“了解和渲染父爱的伟大,以引起他们对父亲的热爱。”

任何课堂,没有好与不好之分,只是,我们分明从一些课堂上听得到咚咚的心跳声,看得见隐隐的婆娑泪。但,有些课堂,哪怕镁光灯再炽烈,也听不到,看不见。


镜头二:拓展延伸,情动背影

课堂依然继续着,“望父买橘”的精读之后,瞬间就跳进了拓展延伸,老师选取的是一则公益广告段视频,视频里的父亲得了老年痴呆症,常常走失,过节的时候甚至把饺子塞进口袋里,他可以忘记一切,唯独忘不掉儿子小时候最爱吃饺子。

师:同学们,看完视频,是不是被视频中的父亲感动了,他连自己都不记得,却依然记得孩子爱吃饺子,这是何等的父爱?回想你的生活中,父亲对你的付出吧,请用你的笔记录下父爱点滴。

灯光下,只见孩子们笔尖沙沙,随着笔尖划过的地方,出现了那么多美好的文字。

生:记得一次爸爸去学校……

我没有意料到课堂“翻转”之快,学生几乎还没有触及到文本内核,已经从文本跳出来,直指文本之外,这一点是近年来语文课堂改革所遗留的通病——解读不够,拓展凑。不管怎样都文本,只要最后通过各种手段的煽情,达到情感激荡,热泪盈眶,就抵达了理想的彼岸。

特级教师肖培东曾扣问自己的课堂:文本呢?鲁迅呢?鲁迅的语言呢?很多时候,走得太快不是好事,文本需要慢慢品,浅浅尝。因为未经凝视的天空是毫无意义的。肖培东老师在《怎样教语文重要吗》写到:语文怎样教学很重要,如果没有原则,语文教着就会乱,就会失去维护。李镇西老师说:将课文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打通,让他们轻松地感悟语文内容。于漪老师也提醒我们:教师必须建设教学人生,为什么我们的课不能刻骨铭心?不能震撼学生的心灵?不能打动他们心灵深处的一隅?就是因为我们往往是泛阅读,是在文字的表面游移。培东老师总结:在个性激昂的时代,我们急于给自己找到一条成名的捷径;在功利的时代,语文教学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某种成名的工具。于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很多人将心思都放在五花八门的个人秀上,各种教法花样频出却不得其旨……

语文届前辈黄厚江也是及其反对脱离文本之外的语文教学的,他主张“本色”,体现“家常”,没有文本为载体,课堂终将穷途末路。

会场上,孩子们深情的妙触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哪怕教师把一篇如此经典的篇目教成了一节煽情课、政治课,孩子们的真诚丝毫没受到影响,他们尽情的用笔墨挥洒着对父爱的解读,情之真,意之切。

只是,此后余生,这些孩子们心目中朱自清的“背影”,不过是父亲痴呆后依然记得儿子吃饺子本能之爱,不过是父亲冒雨骑着自行车而把唯一的雨披给了儿子的舐犊情深,至于艰难时代下父亲满地凄凉,依然昂扬成一座山的形象;至于年少不懂父爱,懂时已是中年的痛楚;至于父子之前的嫌隙和超越嫌隙的血脉亲情。这些关于文本深层次的探究,孩子们未曾走进,已然离开。

记得自己初读《背影》,在25年之前,少不经事,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亲的形象——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清布棉袍。那时候没有PPT,这样的印象全然是我的老师讲解的时候印在我脑海的。

再读《背影》便是登上三尺讲台之后,一课讲下来,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望父买橘”时的“穿”“攀”“缩”“爬”等几个词,整个课堂我们在反复的揣摩,父亲是个胖子,爬过月台去买橘子,动作确实艰难,心中一直有个疑问:为啥要买?一定要买吗?又不是没有水喝。碍于自己是老师,这些话也只能在心里涌起来,咽下去。

只是最近,站在40岁的门槛上再读背影,眼泪真的簌簌的流下来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63季】不读出苦与痛,如何读懂“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