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希礼是小说《飘》的男二号。他出身名门,高大英俊,待人亲切有礼,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在乡间社会生活得游刃有余。
更可贵的是,他学识丰富,头脑清醒,对社会世事具有深刻的洞察力。他清醒地意识到南北战争的结局,预见到南方惨败后将遭遇的苦难,但他仍然义无反顾地参军,为保卫家乡浴血奋战。
一场战斗失败后,他进了北方的战俘营,在那里,他宁肯忍饥受冻,客死他乡,也不愿投降以换取自由。
既有不凡的家世、良好的教养,又有高贵的品行、顽强的意志,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阿希礼都是一个应该混得很好的人。
可就是这样一位看上去完美无瑕的高富帅,却没能活成他应有的样子。
在小说的结尾,阿希礼甚至失去了对人生的话语权。他的妻子在临终前将他和他们的儿子一起托付给好友斯嘉丽,恳求斯嘉丽不着痕迹地照顾他——既要保障他的生活,又要顾全他的面子。
阿希礼似乎成了一个无法独立生存的人,在两个愿意照顾她的女人手中完成交接。
如果这只是最爱他的两个女人的错觉也就罢了,连那个向来犀利、毒舌却无比通透的男主人公瑞德都说:阿希礼这样的人,只能做生活的装饰物。
如此局面不得不令人感慨:为什么如此优秀、完美,本应做栋梁柱石的阿希礼,却不知不觉间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装饰物”呢?阿希礼的人生经历,对我们又有什么启示呢?
1. 面对困境,他沉湎于伤感的回忆,缺乏开创未来的决心
战争结束后,阿希礼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乡。迎接他的,却是比战争更加残酷的现实。
他家的庄园几乎被夷为平地,父亲战死,姐妹逃难,奴仆散尽。他跟妻子、儿子只好寄居在斯嘉丽家,跟所有穷苦白人一样,在农场学着干农活。
可他天生不是干农活的料。劈个木柴,他几乎要砍到自己的脚。牵马、喂猪、种棉花,他也是样样不拿手。更麻烦的是,他无穷无尽地怀念战前的时光,没完没了地感伤逝去的时代,逝去的美好。
当庄园面临困境时,走投无路的斯嘉丽找阿希礼想办法,却看到一个疲惫无力、眼神涣散的男人。
阿希礼哀叹整个南方无可挽回的没落,哀叹旧日传统的崩塌,哀叹自己没头脑、没勇气,注定要被社会淘汰。为了不那么痛苦,他甚至在想象中,把自己抽离出来,旁观这场战败带来的“众神的末日”。
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这会儿不但没能帮助他在困境中寻找希望,重获新生,反倒成了妨碍他直面困境的障碍。
与他相比,斯嘉丽虽然没什么文化,对社会世事没有多么高深的见解,她甚至不怎么思考生存之外的事情,但她拥有决不放弃的精神,全力以赴地解决眼下的问题。为了生存下去,她不惜舍弃出身名门架子和面子,去争取最急需的资源。
跟阿希礼相比,瑞德的头脑同样清醒、深刻,在对社会世情的认识上,他俩的许多观点不谋而合。但是,瑞德是个坚定的现实主义者。在他看来,一个文明的重建和瓦解,都是发财的好机会。无论社会如何变迁,赚钱才是第一位的。
在利益面前,他不在乎传统价值观和外人的眼光,他最在意的是把握时机,牢牢地掌控利益,快快活活地过日子。
在生存资源的争夺中,他更坚决,更灵活,也更豁得出去。
所以,不是所有有学识、有见解的人就必定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面对困境,比学识、见解更重要的是积极进取的心态,是在不幸中找寻机会的决心。
一味缅怀过去,不肯面对现实的人,永远走不到未来。
2.面对感情,他拿不起,放不下,在犹豫中耽误彼此
阿希礼爱不爱斯嘉丽,似乎是一个读者们长久争论的话题。斯嘉丽对阿希礼的情感转化,作者却在书中给出了明确交代。
从情窦初开时的情根深种,到艰苦困顿中的极尽付出,再到梦境幻灭后的觉醒,足足用了十几年的时光,斯嘉丽才一步步认识到她对阿希礼的爱的虚幻。
但是,为什么阿希礼能带来如此持久的幻象呢?
当斯嘉丽被乡间所有小伙子围绕着献殷勤时,阿希礼站在圈外,保持着礼貌和微笑。
阿希礼陪她骑马、散步、聊天,对她的爱意洞若观火,采取的回应却若即若离,让她满怀希望,又忐忑不安。
或许,阿希礼的爱像冬日里一片暖阳,不那么直接,不那么热烈,却让人倍感温暖,久久不愿离去。
他知道胸无点墨的斯嘉丽不是他的灵魂伴侣,多数时候她根本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他遵循了家族联姻的传统,选择了门当户对的梅兰妮。
但他也清楚地知道,他无法拒绝斯嘉丽的诱惑。他爱她的真实、勇敢,爱她美艳鲜活的肉体——尽管他从来没有拥有她的勇气。
对他来说,接受斯嘉丽的爱,意味着打破传统,意味着冒险。面对情感,阿希礼舍弃了热烈的激情,选择了安全稳妥的那条路。
每个人的性情不同,对人生的取舍也随之不同。
有人为了真实的感受活着,他们千方百计地满足自己,快意人生。有人却为了社会关系活着,他们首先要考虑大局,尽量活出一个不辜负亲朋好友期待的样子。
瑞德和斯嘉丽是前者,他们目标明确,激情澎湃,追求目标时不择手段,念想破灭后就掉头而去。
阿希礼则是后者,他犹豫逡巡,什么都想顾及,又什么都割舍不下。最后,他只好丧失对生活的主导权,成为被别人托付或舍弃的对象。
或许,面对感情这么复杂的问题,还是目标明确更好一点。
尽管目标也可能让我们一叶障目——就像斯嘉丽一心念着阿希礼却伤透了瑞德那样——错过了目标之外更重要的东西,但没有目标似乎问题更大。
没有目标,就无从割舍,无法确认,就难免进退失据,患得患失。一旦出了问题,造成了伤害,却要相爱的人一起承担。
想要什么,不要什么,还是尽早想清楚、说明白得好。
3.面对生活,他不肯变通,不愿学习安身立命的生存技能。
为了维持塔拉庄园的生计,斯嘉丽再嫁给一个并不喜欢的男人。
阿希礼不仅承受着靠女人养活的愧疚,还忍受着斯嘉丽委屈下嫁带来的不可言说的痛苦,重重折磨之下,他提出要离开南方,去纽约工作。
可是,斯嘉丽对他余情未了,跟不知内情的梅兰妮一起,激烈地挽留他。阿希礼拗不过她们,只好同意去亚特兰大帮斯嘉丽照管锯木厂,成了她生意上的合伙人。
这次生意上的合作,让斯嘉丽越来越认识到阿希礼的“短板”。他不会讲价,对下属无原则地宽容,对赊账的客户拉不下脸。作为锯木厂经理,他居然记不清木板的材质、尺寸,算不明白价格和利润。
斯嘉丽无法想象,饱读诗书、人情练达的阿希礼怎么会经营不好一家锯木厂呢?但偏偏现实就是这么打脸,阿希礼的营利能力还不如一个普通的包工头。
其实,阿希礼并非学不会谋生技能,他缺少的是应对世事变化的能力,缺少的是白手起家、从底层做起的意志和决心。
战争失败后,旧时代的南方贵族顷刻间没落下去,那锦衣玉食、奴仆成群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贫穷、饥饿和困顿。
为了生存,昔日的贵族太太摆起了糕饼铺,久居深闺的千金小姐描起了瓷器花样,一心要做律师的公子哥卖起了引火柴……人们不得不放下架子,撸起袖子,在战后的废墟中竭尽全力地寻找活路。
可是,阿希礼却迟迟不肯接受现实,一有机会就靠着想象,活在追忆里。
面对新环境,他固守着旧时代的道德规则和生活模式。他做不到放下身段,学习养家糊口的技能,也没能逼迫自己在困境寻找机会,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
这样的人,只好在等待中消耗时光,在得过且过中浪费人生。
后来,阿希礼靠着妻子和朋友们的暗中帮助,获得了锯木厂的全部股权。尽管如此,在亲朋好友眼中,他仍是一个需要长期帮衬、难以自立的人。
纵观阿希礼的前半生,他的出身和教养给了他洞明世事的眼光,却没能给他于困境中崛起的底层技能。
生活不是畅行无阻的高速公路,它有时曲折难行,有时荆棘遍布,考验着每一个路上的行人。
在顺境中保持清醒,居安思危;于困境中调整自己,找到出路,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总体来看,阿希礼当然是个优秀的男人,但他缺失的品质也不容忽视。
他回避生活中的磨难,用追忆搭建起精神上的安乐窝,迟迟不肯去风雨中历练、闯荡。
他回避情感中的激情,选择了一条稳妥的路,却又割舍不掉诱惑,为那份本不属于自己的爱恋黯然伤神。
他回避逆境带来的打击,不肯俯下身子从底层做起,也不愿睁开眼睛应对变局。在因循等待中,他浪费了一段宝贵的人生。
有人说,无论是好是坏,每段经历都是成长的一部分。
或许,失去了妻子的阿希礼,能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逐渐成熟起来,挑起生活的重担。
读完阿希礼的故事,但愿我们也能有所收获,有所感悟,在未来的人生中多创造精彩,少留些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