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时期亲小人远贤臣是真的吗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因此世人皆以为为后汉的皇帝都是昏君,亲小人,远贤臣。历史远非我们想的那么简单。本节课为我们揭示了真相。

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开启与豪族共治的局面。但任何一个君主都不想一直被任何势力绑架,东汉也不例外。而此时社会资源已被豪族掌控,税收多掌握在豪族的手里,皇室无法直接从社会上获取资源,因此皇帝找不到可以对抗豪族的社会力量,继而出现艰难的博弈。

贤臣是谁?

贤臣就是儒家化了的豪族。有文化的豪族,不仅有着豪族对社会的组织能力,还能利用知识对皇帝进行评判,同时皇帝也没法动他。这些有文化的豪族被称为门阀士族(简称士族),一代一代壮大起来,发展为世家大族。一直持续到隋唐时期。他们不仅垄断了知识,也掌控了社会舆论,占据了朝廷和地方上的重要职位,互相通婚,形成庞大的关系网络,对朝廷有着强大的制约能力。他们就是史书中的“贤臣”。

小人是谁?

东汉开国头几位皇帝,与正在发展中的世家大族尚能互相制衡。到后期,世家大族对皇帝的制约力越来越强,皇帝不得不寻找支持自己的力量对抗世家大族。然而此时社会上知识的传播成本非常高,尽管东汉有了造纸术,但纸的成本仍然很高。“洛阳纸贵”的故事是发生在西晋时期,已经是东汉后一百多年,充分说明彼时纸的昂贵。除了纸张,东汉时期也没什么印刷术可言。这两方面的制约使得东汉时期的知识只能掌握在能读得起书的豪族手里,豪族有了知识,就变成了世家大族。因此,皇帝能找的人除了世家大族就只剩下宦官和外戚了。而不管皇帝找了谁,在把控着舆论的世家大族那里,都只会被指责为“小人”。

皇帝、外戚、宦官、世家大族之间的博弈关系

外戚出身也是世家大族。但是一旦成为外戚,就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不管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与其他世家大族产生矛盾。

宦官则完全被外戚和世家大族们瞧不起。

历史上的“党锢之祸”在史书上被描述为宦官专权造成的后果。汉桓帝先利用宦官除掉了扶持并掌控自己的前朝外戚梁冀后,一群世家大族痛斥宦官,于是汉桓帝将这些世家大族定罪为结党营私。实际上,这是皇帝利用宦官打压世家大族的过程,是进行中央集权的努力。

汉桓帝利用宦官压制世家大族后,反过来又压制宦官。

东汉后期的皇帝,交替扶持宦官和外戚。面对这些举措,世家大族进一步强化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形象,强化自己的道德制高点,称其为小人。

东汉的瓦解

皇权与世家大族的对抗,大大降低了治国水准。至东汉末年又逢气候变化,迎来小冰期。国家灾难四起,民不堪言。各种民间信仰就应声而起。

儒家讲究天人感应,认为天下的灾祸是因为人而起的,是皇帝失职的后果。皇帝就经常颁布罪己诏。长此以往,民间对皇帝的信仰就动摇了。到184年爆发黄巾军大起义,东汉帝国冰消瓦解。天下大分裂,出现诸多乱世枭雄。终进入三国时期。

你可能感兴趣的:(后汉时期亲小人远贤臣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