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明世事多凡辈,练达人情何加焉?

毕业两年后,尝试了销售工作。在圈子里做了一段时间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时候,我根本没弹,但别人总能听到我的弦外之音,更有甚者还能非常得体地给予回应。

经常在事后回想中发觉这一点后,产生一种尴尬的错位感。

事实上在跟行业内的经销商打足够多的交道之后,就发现这些开公司的老板在“读人”这一点上很厉害。总感觉交流过程中,对方在无时不刻地揣摩你的心思,在想你在想什么。换句玩笑话言之:他们几乎是一帮实践心理学的集大成者。

这可以称为一种职业技能,或许也可以称为一种职业病?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过一句著名的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不出意外这两句至今仍然活跃在中学语文试题卷上:根据上一句写下一句,根据下一句写上一句。

有评曰:此联极俗。

早先听过一种说法,说阅读分两种:其一读书,其二读人。若顺着这说法捋下去,大体可以推出一个结论:只读书不读人的,最后必然变得迂腐,如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只读人不读书的,最后必然变得市井,如同市场经济下的各种形象并不清爽的销售同行。

这个以或言之中庸或言之辩证法为工具推出来的结论,看似应该很完满了。可我打心底里对所谓中庸所谓辩证有所保留,因为这俩词跟“骑墙”、“和稀泥”这一类词语,有着太相似的味道。

即使自知我的保留看起来是那么地失了智,因为现如今的大环境,不管是人际交往还是商业活动的培训预备工作中,都是不遗余力地强调情商。到了一个地步几乎叫人觉得那些不注重情商的人,可能是智商有问题。




犹记得刚离开大学踏入社会的头几个月,几乎无所适从。就好似我怀揣着二十多年建立起的价值观,进入了一片诡异的原始丛林。目力所及之处,遍是“奴性”、“套路”和叫人辨不清的“虚伪”。

所以在与领导的相处上会闹出些(如今看来几乎是)笑话,与同事的相处上会产生些摩擦,与客户的相处上也制造了许多的无厘头。

而在一段时间的摸爬滚打后,一些非刻意非主观的改变趁我不注意悄然发生。

后来在面试一家不错的公司的时候,或许面试过程中对我还算认可,面试的领导问我为什么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没有去一个类似的大平台工作。

当时的我顾左右而言他,作了诸如“机会有限”、“思虑不周”此类回答。

但当我回过头去琢磨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发现可能核心原因在于,毕业之时的我并不具备这两年来在社会规则下习得的生存技能:学会了在面试时展现一个与平日不同的看似更优秀的自己;学会了在与利益相关且处于强势地位的人沟通时附和陪笑;学会了装大尾巴狼也学会了装孙子。

彼时上述一系列的技能槽都是空的,面试成绩自然也就不如人意。此刻的我倒是学会了也掌握了,但是心中却时不时升腾起一阵阵的失落感。

柏杨说中国的社会就是一个大染缸。周敦颐那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进了现如今这个高度工业化的染缸,不知染不染?




很喜欢张爱玲,这种喜欢不是被才华吸引,而是被人格吸引。真正喜欢的不是她的作品,而是她的作品与为人之间的反差。

事实上作为一个直男,对张深受《红楼梦》影响的大观园文风有点不太适应。但是真正叫我为之倾倒的,是她在自己的小说里将人情世故几乎描写到了极致,但是在生活中却依然是一个又冷又傲,我行我素的人。

甚至刘瑜说张爱玲晚年没自杀,孤身一人死在异国他乡的一隅这件事,让她很难理解。

其实在许多的夜深人静,在情绪随思绪翻滚的某一刹那,我特别想找个异国他乡的一隅。

然后自杀。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洞明世事多凡辈,练达人情何加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