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6】亲子阅读儿童文学系列之《茶馆》

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986天。


今天分享《茶馆》,它的作者我们必须浓墨重彩地介绍一下。

他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巴金称他为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曹禺说他是中国当代的人杰,朱光潜认为他的小说屈指可数,李敖曾称他为文学巨匠一代宗师,甚至他曾于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且投票第一。但由于当时他已不在人世,诺奖遗憾地颁予日本的川端康成。

这位文学大家就是鼎鼎大明的老舍。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1899年生于北京,他的生日第二天恰逢农历立春,所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老舍自己更名为舒舍予,舍予即“舍弃自我”“忘我”的意思。

老舍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父亲是守卫皇城的护军,就在老舍出生的第二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老舍的父亲不幸阵亡,从此家境陷入了困顿,全靠母亲替人缝补浆洗衣服维持生活。他的童年是在贫民居住的大杂院里度过的,房子也是最为简陋破旧的矮房。

老舍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写过,全家人佐饭的菜,夏天就是盐拌小葱,冬天就是腌白菜帮子,补点辣椒油。每到夏天下大雨时,全家人就要坐着等到天明,以免大雨压塌了房顶,全家人同归于尽。

这就是老舍幼年的生存环境,在他居住的胡同,大杂院里,全是巡警、车夫、工匠、妓女等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这些人也就生动鲜明地活在了他的作品当中,包括《茶馆》。

九岁时,老舍才得贵人资助进入私塾学习,私塾毕业后老舍考入了一所中学,后来因为交不起学费,又转而考入了学费,生活费全免的北京师范学校。

在那里老舍完成了自己的学业。毕业后他先后担任过小学校长,劝学员,中学教员,这样的开端意味着老舍的人生也许就是兢兢夜夜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但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文学革命兴起,把他彻底震醒,也开启了他辉煌的文学生涯。

1922年,老舍任南开中学国文教员,1924年远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在教学之余,急于学习外文的老舍,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并正式开始自己的创作生涯。

老舍的创作受到了英国文豪狄更斯的影响。《老张的哲学》便是仿照他《匹克威克外传》创作的,随后,老舍又怀着对国民性的思考与忧虑,写下了《二马》。张爱玲曾说,她是看着《二马》长大的。1930年老舍回到了祖国,已经是著名的文学家,先后于济南,青岛任教。

1946年3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留美写作。在美国,他完成了《四世同堂》最后一部的写作以及长篇小说《鼓书艺人》。1949年底,老舍毅然返回北京,他热爱这个新时代,以满腔热情和才华服务于新中国的建设,很快便写出了话剧《龙须沟》,并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他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书记处书记等职。老舍一生勤奋笔耕,创作甚丰,著名的《骆驼祥子》问世之后蜚声文坛。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先后被译成十几种外文。

建国前,他的长篇小说最有影响力,而建国后,基于为人民写作的思想,老舍创作出了著名的话剧《茶馆》、《龙须沟》。这种转变用老舍的话说就是,以一部分劳动人民现有的文化水平来讲,阅读小说也许多少还有困难,可是看戏就不那么麻烦。通过之前分享的《哈姆雷特》相信大朋友已经对话剧有了一定的了解。

相比诗歌、小说,话剧更是一门语言艺术。《茶馆》在语言方面的设计体现了老舍作为语言大师所达到的炉火纯青的境界。作家王蒙曾评价,《茶馆》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最好的作品。作品的特点就是不煽情,语言平实、口语化,却最能表达深刻的感情。

老舍的话剧语言都是经过提炼的北京方言,京腔京韵的遣词造句,语气轻松活泼,就像是幽默生动的相声会。比如,相面人唐铁嘴对王利发掌柜说,我不抽大烟了,王利发听了很高兴,就回答那好。唐铁嘴接着说,我改抽白面儿,大英帝国的香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伺候着我一个人,这福气还小吗。

这是市井小人物的幽默,搜刮油水的巡警来到茶馆,要王利发上交八十斤大饼充作军粮,王利发连忙说,您等等,我这儿千真万确还没开张,这您知道,开张以后,还得多麻烦您呢。王利发递上票子,接着说,得啦!您买包茶叶喝吧,您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激不尽。巡警接过票子,我给你说说看,行不行可不保准。短短几句,就将王利发掌柜句句奉承,笑脸迎人和巡警见钱眼开的形象展现得活灵活现。

与传统话剧不同,《茶馆》的时间线跨度极大,它截取了三个历史阶段,清末戊戌变法失败时期,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剧中正式出场的人物多达70人,有名有姓的将近50人,人物性格,职业均不相同,衔接起来却让人感觉主次清晰、性格鲜明。

其中,过场设计的精妙让人赞叹。比如第二幕常四爷问到军阀特务宋恩子,吴祥子的近况时,吴祥子回答,瞎混呗!有皇上的时候,我们给皇上效力,有袁大总统的时候,我们给袁大总统效力。而现今,宋恩子说,谁给饭吃,咱们就给谁效力。

两段简短的对话,不仅再现了两只走狗的无耻,也直接点出了时代背景的变迁,让观众迅速地了解剧情的发展脉络。50多人的人物中,核心人物无疑是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三人。老舍的写作手法同样是以小见大,以这三人诉说了整个旧社会的悲剧,常四爷是满清贵族出身,为人耿直,热爱国家,也曾参加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虽然日子越过越穷,他还是为国家辗转奔波,为好友松二爷筹办葬礼,却没钱给自己送葬。这个凭良心干一辈子,只盼国家像个样儿的硬汉子。最后也发出了,我爱咱们的国呀,可谁爱我呀。

这样无奈悲凉的哀号,茶馆的房东秦仲义是新兴民族资本家的代表。受维新变法影响,他立志实业救国,变卖家产,筹资开办工厂,最后却被日本人和国民政府剥削,落得个一无所有的下场。

与常四爷和秦仲义的身份背景相比,茶馆的老板王利发是一个普通人,但王利发无疑是其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艺术典型,是整个作品里的灵魂。他是旧社会的中下层劳动人民的代表。在这三个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显而易见的共性,三人同是为了理想而奋斗,但是代表了三种不同的精神。

常四爷的理想是将侵略国家的外敌赶出中国。为此他身体力行,参与了风风火火的义和团。秦仲义的理想是通过发展工业,改变国家经济上的疲态,使国家兴旺富强。王利发的理想简单得多,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要经营好祖上传下来的茶馆。

三人都有过抗争和改变,但王利发的方法更加实际,他明白适应时代这样一个道理。为保住茶馆,他遵循父辈的老方法,多说好话,多请安, 讨人人的喜欢。

第二幕中,北京城的各大茶馆相继倒闭。只有裕泰仍在困境下艰难生存。正是因为王利发发明变通,懂妥协,他虽然奉行祖传的处事哲学,但并不保守顽固,费尽心思地不断尝试时髦改良,方桌、长凳一律改成小桌藤椅,时装美人取代墙上的醉八仙。甚至一度想要增添女招待来吸引顾客。

无论是搜刮油水的巡警,想打秋风的长官,他该给钱给钱,该贿赂贿赂,笑脸相迎所有人。即便如此,三人的命运殊途同归,到最后他们才幡然醒悟。在这样一个完全黑暗的时代,天道酬勤的道理是说不通的,努力不能改变任何结果,只能等着被逼上绝路。

剧末的常四爷两手空空,秦仲义一贫如洗,王利发苦心经营的茶馆被霸占。所以,最后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为自己撒了纸钱,唉声哭号。既是感叹自己命运的悲凉,也是为整个黑暗的时代送葬。

三人不同的艺术形象,相同的悲惨命运,让整部剧对旧社会的控诉力量更为丰厚。通读《茶馆》,我们会发现剧和剧之间的联系是松散的,但仔细回味却能够体会到作者深层的文学思想。老舍采用了外松内紧的艺术手法。

茶馆人物众多,剧却只有三幕。前两幕的结尾,只呈现了两件看似与茶馆不想干的事,康顺子被父亲卖给了有钱的太监,人贩子刘麻子被当成逃兵抓走。

作者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好像这些事时有发生,所有人已见怪不怪,而正是这些看似与他人无关的事,却在最后一幕突然收紧爆发。茶馆老板王利发本以为顺应时代,懂得变通就能平稳地经营祖业,没想到噩耗却突然降临到自己头上,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被人强行霸占

在人吃人的社会,别人的今天正是你的明天。不过在老舍笔下,小人物也会奋起抗争,虽然王利发最后含恨上吊,告别了颓败的世界,但他也告别了软弱,不再妥协地站了起来。

当我们以为茶馆会以王利发的上吊而结束,老舍先生却透露出了新的希望,王利发的家人都投奔了八路军,拥有进步思想的教师和学生,开始为国家和民族走上街头。

一事无成的秦仲义也并非做了无用功,他心怀家国天下,散尽钱财,明知力量微薄,也要飞蛾扑火,追求浪漫而不切实际的实业救国理想。也许从他的结果上看,他是一个失败的实业家,但他的追求和奋斗的精神,却为新时代擦出了进步的火花,使他成为了一位成功的革命先驱。

英国有句谚语,最黑暗的时刻,也是最接近光明的时刻。秦仲义绝非一个偶然的个体,而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缩影。落后的中国的确经历了无数困境与危难,可越是在黑暗无边的天幕下,越是有勇敢坚强的人,敢于背负整个民族的信念与责任。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秦仲义、常四爷、王利发,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人物,都在为时代的进步擦出渺小的火花,然而,就是这样无数的火花不断汇聚,终将化作熊熊的革命烈火,焚化旧世界,迎来新中国。

最后,我们来分享下如何跟孩子来共读《茶馆》。作为一个经典的话剧作品,有很多的电影跟话剧。我们可以带着小朋友观看相关的电影或是话剧,然后进行角色扮演。让孩子体会人物对话的语境,揣摩语气,说出自己的感悟。相信孩子就能对这部伟大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进而爱上它。

你可能感兴趣的:(【986】亲子阅读儿童文学系列之《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