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做情绪的主人

    有没有一本书,让你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是马歇尔卢森堡教授的《非暴力沟通》!它告诉你语言是有谱可循的。它会手把手教你好好说话,教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最后轻轻松松成为人生赢家。

第一部分

语言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事物,它能令你如坐春风,也能将你打入十八层地狱。所谓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会说话,已经成为高情商的标配。

但大多数人不会好好说话,或者说不知道该怎样好好说话。我们说话往往凭借直觉或者条件反射,最后把话说死了。夫妻间不知道怎么沟通,亲子间不知道该如何相处。朋友,同事间交流也时常陷入僵局。每个人身上都充满戾气,被愤怒的情绪所控制。

圣雄甘地说:这种隐蔽的语言暴力,就像是地狱之火的燃料供应,拳打脚踢是一种暴力,另一种暴力我们千万不能忽视,那就是语言上的暴力。

该怎么破解这个局?

被愤怒这个情绪魔鬼上身会怎样?

台湾著名歌手、主持人赖佩霞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她说:当我愤怒时,我从来不知道自己有这么恶毒。什么难听的话都说得出口,直至把对方逼得无言以对。最后,她的第一场婚姻以解体告终。她用惨痛的事实告诉我们,好好说话,控制自己的情绪有多重要。

《非暴力沟通》认为: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第二部分

什么是非暴力沟通?

依照“非暴力原则”来谈话和聆听,使人们情谊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化谈话和聆听的方式,让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的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让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且倾听他人。

非暴力沟通包含四要素

第一要素,客观地说出观察到的事实。

第二要素,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对方和自己地内心链接。

第三个要素,提出自己的需要。

第四个要素,说出具体的请求。

简言之,八字方针,事实,感受,需要,请求。

第三部分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客观表达对方行为,不评价。

那如何区分“观察”和“评论”?“观点”英文翻译为View point。View译作看,point译点。即从一定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事物的一种主观评价。

如:这个人好懒,这就是主观评价,是一种观点。因为每个人对懒的标准不一样。而事实是对事物的客观描述。如果我说,这个人今天从早上到晚上,躺在床上玩游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就是事实,是有理有据的客观描述。

做到非暴力沟通,首先,我们从两个角度体会观察和评论的区别。

当我们作为听众时,听到对方说话,如“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这么傻”等数落性的语言时,我们的直接反应是心里很难受。虽然你试图安慰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效果甚微,你仍然觉得心里憋屈。那怎么办?

非暴力沟通中,第一步区分“观察”与“评论”。我们马上能区分出这其实是对方的一种主观想法,一种观点而已,只是漂浮在空中的几个字而已。因为事实是,你的情况你自己最了解,你不傻,不笨。明白这一点,你就不会因为他人的不负责任的主观评价而郁郁寡欢了。

其次,如何让我们更加非暴力地表达。

比如,生活中我们经常喜欢这样说话,表面上没有什么难看的字眼,不过细细琢磨,其实伤人于无形。这些话类似于:

“你怎么老是这样”

“你怎么总是丢三落四”

“你每次都不认真”

“你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

当我们说出这些话时,对方肯定会很生气,反击,“我没有,我哪里不认真?”

“老是”“每次”“永远”“经常”等类似这种词语的杀伤力与破坏力极强,有人称它为“不负责任的静态语言”,即一棍子把对方打死的语言。对方会想,反正你这么认为,那我就真的这样了,他可能真的一辈子没出息了。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要基于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来发表自己的见解,那达到的效果就会完全不同。

马歇尔说:如果我们的语言言过其实,别人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意做出友善的回应。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看到的事实告诉他。

例如:孩子做作业很磨蹭,你不能直接说你做作业磨蹭,而是把事实告诉他:妈妈看你从下午5点到晚上10点,作业还没有写完,妈妈很担心。这样表达,不会伤人。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纳穆体认为: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第四部分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步,区分想法和感受。

什么是想法,什么是感受?

我们常常把内心的想法说出来,而不会表达内心的感受。比如说:你怎么怎么,就是想法。

如孩子生气,会对妈妈说:我觉得你不爱我了。作为妈妈,你当然知道自己爱孩子。但不知孩子为何生气?你可试着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你的感受是什么?孩子说:妈妈刚才一直在表扬别人家的孩子,我心里觉得很难过。这就是感受。培养孩子学会表达感受,很重要。

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如果你要让对方更好地理解你,你应该直接说出你内在的感受。所以,先说事实,再说感受。

如恋人之间闹别捏,女孩子在生闷气,觉得男孩不爱他。男孩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如何引导女孩说出引起她不满的情绪具体指什么,反而用更强烈的情绪去压制她。结果两个人闹得不欢而散。

男孩会说:简直无理取闹,有什么好生气的呢?

而不是说:你为什么会这样?你是不是感到很担心,很焦虑?

培养准确的表达感受的能力,对一个家庭来说太重要了。可悲的是,我们很少有表达感受的习惯,但事实上培养这种习惯超简单。

马歇尔为我们整理了一个内在感受词汇表。

幸福,喜悦,欣喜,甜蜜,感动,激动,乐观,自信,害怕,担心,焦虑,忧虑,紧张等等,虽然只是简单的两三个字,但可以让你把感受准确地呈现给对方,非常有效。

当你准备与对方非暴力沟通时,你需要做的,静下心来,慢下来,问问自己,我马上要说得这句话是一个想法,还是内心的一种感受?

所以,当双方撕逼时,你的嚎叫与烦躁无济于事,唯有静下心来,慢下来,说出基于事实的感受,对自己如此,引导对方也是如此。

第五部分

非暴力沟通第三步,“我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我需要”,说出具体的需要。

传统文化并不十分鼓励个人表达需要,渐渐的,我们也不会表达需要了。

比如妻子在家忙了一天,洗衣做饭喂孩子,累得腰酸背疼,心中埋怨逐渐加深。丈夫回来后,看到妻子不理不睬,或者唠叨不已,便心生厌弃,妻子更加愤怒。妻子不会表达自己的需要:我累了一天,身体很累,我需要休息。而是用一种不太明确的行动或语言来表露自己的心声,对方当然不太理解。

所以,如果你不看重自己的需要,那么别人也可能不会看重你的全部,如果直接说出需要,就有可能获得对方积极的反应。

有一句话: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两者道理也差不多。

表达你的需要,让对方明白你的需要。好的表达,最好的标准是尽我们所能地接近真相:观察的真相,感受的真相,需要的真相。

我们经常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生气,愤怒,崩溃,但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其实,问题的本质便是我们有一种需要,希望对方按照我们的设想变好。但生气时,我们往往条件反射地批评对方的错,而不告诉对方,我的需要是什么?

如孩子拖延,你非常生气,批评孩子。但你没有告诉孩子,需要他把作业早点做好。你为什么没有直截了当说出来呢?

马歇尔博士说:不幸的是,我发现极少有人善于表达他的需要,相反对于批评,侮辱之类的沟通倒是很在行,而在这些沟通方式让人与人之间产生了隔阂。结果原本可以轻易解决的冲突也变得无法解决了。

当我们为一件事情感到生气愤怒的时候,记得慢下来,别把自己的关注点放在对他人的评价上,而应该把关注点投射到自己身上,问问自己,我为什么生气,我为什么愤怒?为什么不把自己的需要告诉对方呢?

因为,凡是有沟通,就是有需要,需要被满足,危机便化解。

第六部分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步,“你可不可以”,向对方提出具体的请求。

提出请求虽然简单,但为了达到理想效果,需要三个条件。

首先,请求必须具体,而非抽象的语言。

好的请求,必须具体!具体!再具体!,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具体到可以做的某一件事。

你可以和孩子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放到玩具箱子里,把书本放到书架上。而比“你把房间收拾好”的请求具体多了。

其次,一个好的请求,不要告诉他,不要做什么,而要告诉他,需要做什么,而且还必须是一个非常清晰的行动方案。

最后,好的请求,不是“要求”和“命令”。

不要命令,不说:你马上给我怎样,你必须怎样,赶紧怎样诸如此类的话,否则,对方的反抗是必然的。

我们很少用协作的态度把事情做完,而喜欢用操控的方式要求对方做事。如果我们把“你必须怎样”换成“你可不可以”或者“你可不可以和我一起……”,那达到的效果就不太一样了。

因为任何一个人都不喜欢被逼着去做事,而喜欢自愿去做事,更加喜欢协作去做事。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非暴力沟通的表达框架,事实,感受,需要,请求,按照这四个步骤,别人更加容易理解你,你也可以获得一个更好的自己。

当然,非暴力沟通也告诉我们,不能要求别人和你一样,用非暴力的方式来说话,而是要不断强大自己的内在,用豁达的内在不断地去倾听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非暴力沟通》:做情绪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