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命运

最近读了白话文宋史,读到宋太宗崩于万岁殿,感慨万千。读历史有趣的一点在于,你能看到命运,不管是个人的因果报应,还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兴衰命数。

赵匡胤赵光义,这一对一母同胞亲兄弟,这一对难得的帝王兄弟,经历了亲密无间、携手共进,经历了猜忌争夺、你死我活,留下了斧声烛影给后人难以猜测难辨真假,也给我们留下了对大宋江山后来发展趋势的不能释怀的可能性的猜测。

赵匡胤在公元959年趁后周世宗柴荣新丧、在陈桥黄袍加身御极称帝,尽管赵匡胤有着强大的军队声望,但欺负孤儿寡母、窃夺江山终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所以稳定朝局、平定天下,他当时真正能够倚仗的除了赵普,便是这个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也许赵匡胤在当时并没有考虑太多,新国刚立内忧外患子嗣幼小,而他自己需要征战,万一身有不测,赵宋江山需要交托可靠的人,彼时,后来的皇太子赵德昭不过8岁,皇子赵德芳才刚刚出生。所以,赵匡义是不二人选。于是,他把弟弟赵匡义推向前台,于是,赵匡义成了晋王,成了开封府尹,这是从柴荣开始帝王的标配。

赵匡胤在位17年,赵匡义主理开封府,伴随着驾驭帝国事物驾轻就熟,伴随着在官场的呼风唤雨权力日盛,欲望便不可遏制的生根发芽蓬勃生长。德昭德芳日渐长成,而那个虽仁德但睿智的哥哥已经知晓他滋长的欲望。于是他把德昭推向帝国的前台,他留下德昭监国带上赵匡义临幸故乡洛阳,也许是想唤起他们多年未续的兄弟之情,对李后主吴越王他都不忍,对这个亲弟弟岂能忍心?他亲自为自己选定了靠近洛阳的陵墓,力主迁都,一方面瓦解赵匡义在开封盘根错节的势力,一方面也为赵宋江山选择更好更能防御外敌的国都。

然而赵匡义已经疯魔,对权力的欲望已经蒙蔽了双眼,面对哥哥迁都主张,他用“在德不在险”五个字威胁了哥哥放弃了迁都,五字错千年。至于赵匡胤为什么投降,也许他还想挽救这个弟弟,用暂时的妥协以期换取弟弟的回头,但他最终等来的却是是一场突然的死亡……

对于赵匡义即位可能有很多猜测,但是得位不正应该能成为共识。否则,如何解释赵廷美的死亡,赵德昭的自杀,赵德芳的死亡?如何解释正史中赵匡胤死后他的儿子女儿们竟然没有一句话一个动作的记载?如何解释赵匡义的长子文武双全最合适的接班人与父亲决裂坚决不受皇位?如何解释赵匡义费尽心力掩盖隐藏哥哥史料……

然而赵匡义即位后,一生都在试图建立不世之功以证明自己可以超越柴荣超越赵匡胤。然而趁赵匡胤余威一举拿下太原城平定北汉后,不顾众臣反对一意孤行北伐燕云十六州,最终铩羽而归;再次发动雍熙北伐指挥失误功亏一篑;大概没有战功无法像赵匡胤一样四两拨千斤的降服武将,便大手笔的提拔依仗文臣,大宋朝重文抑武祸根深种;在位期间契丹虎视西夏崛起,最终在内忧外患中终于万岁殿,那也是哥哥赵匡胤终结生命、留下斧声烛影的地方……在赵匡胤手上欣欣向荣的大宋王朝到赵匡义生命终结时,已是千疮百孔。也许从燕云十六州战场上临阵脱逃、皇帝仪仗轰然倒塌、大腿后方受伤中箭的那一刻,他的一生就定性了,他没有柴荣巴公原只身深入敌阵的坚毅,他没有赵匡胤夜取滁州城的智勇,也没有赵匡胤“之乎者也 助得甚事”的幽默豁达,更没有赵匡胤对李后主对吴越王对武将的仁慈,他永远面容和善绝顶聪明,却永远躲在暗处玩弄权术,狭隘心狠,有慨然削平天下之志,然,无能……

        赵匡胤灭南唐吴越后善待李煜钱俶,甚至抚钱俶后背立誓:誓不杀钱王。哥哥言犹在耳赵匡义即位后便毒杀李后主吴越王抢夺人妻。然不过数代以后,他的子孙便遭受灭顶之灾,徽宗钦宗被金人掳去后妃受尽凌虐;

        终北宋一朝除太祖赵匡胤,都是太宗赵匡义的子孙;而南宋除第一任高宗赵构是太宗赵匡义子孙,由于靖康之难皇室被掳虐人丁凋零无人即位,高宗认为“太祖以神武定天下,而子孙不能享之”最终传位太祖赵匡胤七世孙也就是后来的宋孝宗,往后南宋都是太祖后代,这个至尊宝座,兜兜转转,又回去了。

        如果赵匡胤没有突然死亡,是否能够如愿迁都洛阳让首都获得天然屏障?是否能够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收回燕云十六州制衡契丹?是否能以其旷达智慧收服李继迁……这样,大宋王朝这架大马车又会朝着什么方向前进,中华民族的历史会不会改写?然而历史没有如果,这些注定都是历史烟尘中的假设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历史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