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获奥斯卡奖影片《寄生虫》:家庭教育的“穷”与“富”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前段时间,各大新闻都在报道韩国电影《寄生虫》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消息。我一直想看却苦于没有时间。最近因为疫情的原因,在家的时间多了,赶紧找来资源恶补了一下。

《寄生虫》里没有美国大片里的炫酷特效,没有撕心裂肺的爱情故事,只是讲述了两个贫富差距显著的家庭,所发生的错综复杂的故事。

影片拍摄的贫富差距发人深省,但其实两个家庭的教育也能明显看出“穷富”的差别。

电影中有一句台词,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有一次,主人都出门了,管家金妈妈说:“钱像熨斗,能把人熨平,没有一丝褶皱。如果有钱,我会比他们还善良。”

其实,很多人都像金妈妈这样,认为善良的前提是富有,她对待金钱的这种错误态度,不仅影响了自己,也影响了自己的一双儿女,一家四口沦为了富人家庭的“寄生虫”。

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好是坏,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

很多父母只知道重视孩子智商、情商的培养,却把财商忽略掉了,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决定了孩子未来的眼界,父母要从小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给孩子钱,不如给孩子未来。

“苦大人不苦孩子”或“向孩子哭穷”均不利于孩子成长


比尔·盖茨在退休时曾宣布将自己580亿的财富捐给基金会,没有留给自己的孩子,比尔·盖茨认为钱不是留给孩子最好的东西,教育才是。

被金钱麻痹的孩子不懂得珍惜,他们认为钱就是万能的,一旦内心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崩溃。

在中国,很多家长的观念和比尔盖茨正好相反,认为苦大人也不能苦孩子。有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家长,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会全力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对孩子有求必应。

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自然不懂得父母挣钱的辛苦,慢慢地就养成了一种不知道珍惜、铺张浪费的坏毛病。

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不一样,要让孩子了解“需要”和“想要”是不同的。在消费时,让孩子分清哪些是我们生活“需要”的,哪些只是我们“想要”的。

有些东西一旦决定不给孩子买,家长也要和孩子解释清楚,不买不是因为没有钱,而是因为“不需要”。

有的家长爱在孩子面前哭穷,这种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心理学家认为:父母在孩子面前哭穷,不会让孩子变得更优秀,反而会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孩子遇到了钱的问题,也就遇到了尊严的问题。当父母向孩子哭穷,向孩子灌输穷的理念时,孩子会产生自卑的心理,内心会对金钱充满强烈的不安感,物质上无法得到满足,内心的匮乏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正确地和孩子“谈钱”,培养孩子财商,才是真正的“富养”

首先,我们应该告诉孩子钱是什么。

钱是一种流通工具,人们的衣食住行样样都离不开钱。钱可以换取等价的我们所需要的物品。

平时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去商场、超市等,让他们切身体会钱的概念,从而对钱有更深、更多的了解。

其次,我们要告诉孩子,钱是人们通过劳动换取的成果。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只有付出劳动和心血,人们才能得到相应的报酬。

能力强、贡献大,所得到的回报就多;能力弱、贡献小,所得到的回报就少。借此,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在学校要努力学习以增强自己的能力,使自己赚更多的钱以提高生活的质量。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父母要告诉孩子,钱不是我们幸福的来源,也不是生活的目的,只是一个生活工具。

生活中并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用钱来代替和衡量的。财富也不能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富足。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们发现,培养孩子的财商,有一些简单却非常有效的方法。比如,让孩子分担家务劳动就是其中之一。

英国家庭教育家伊丽莎白·邦得里曾经说过:“给孩子布置家务是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感和相信自己能力的一种最好的方式。

经常做家务的孩子,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也会让他们在步入社会时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网上有不少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所适合做的一些家务列表,家长可以对照着让孩子帮着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并适当地给予孩子金钱奖励。

但需要注意的是,孩子为自己做的事是理所应当的,不计入奖励范围之内。

只有孩子自己付出了劳动,才能体会到赚钱的不易,也会更加珍惜劳动成果,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理财观。

你可能感兴趣的:(韩国获奥斯卡奖影片《寄生虫》:家庭教育的“穷”与“富”决定了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