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堂朴素的好课》摘抄

2021年最后两个月才意识到自己该好好读书了。

打开微信读书,书架上好多的书都是想读还来得及读的。

先从这本《上一堂朴素的好课》开始吧!

摘录如下:

序一 让每一堂语文课都是朴素的

>> 一位语文教师最可贵的品质和能力,就是立志让自己所有的学生都享受到最好的语文学科教育。

序二 课堂赢在细节

>> 课堂由一个个“教学细节”组成:字词教学怎样进行才有效?怎么介绍作者才能避免走过场?朗读指导怎么才能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提高?品读环节应该怎样引领,才能让学生倾听到文本深处的声音?什么样的语文活动不

>> 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基于学生的成长?如何设计问题才能一点点打开学生的思维,并抵达灵魂的深处?……一堂课的价值和高度就是由这些细节建构而成的,教师只有抓住一个又一个教学细节,才能带领学生进入文本的字里行间,从标点中发掘出作者潜在的情感,从字词中揭开文章独特的密码,引领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清晰”到

语文课可以上得这样扎实、朴实和厚实

>> 语文学科必须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在这一过程中,识字、阅读和写作就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对

>> 这最基本、最核心内容的教学也最能展示教师的实力。

>> 没有思维的参与,任何活动都不会有生命,记忆也是这样。

>> 语文教学要扎扎实实练习读书

>>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

>> 要想用声音表达对一篇文章的理解,就需要从语音、语调、感情、表情、停顿、语气等几个方面把握。

>>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一边默读一遍画出你认为应该思考的句子。

>> 师:读完后,不要急于回答,你的眼睛要盯着画线的句子,思考这个句子让你懂得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句子的,把你的理解写在书上,这就是“批注”。

>> 读书要学会思考,不思考,书读得再多也没有用,读书作记号留下的是思考的痕迹,加批注是思考的结果。

>>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在这节课上,于老师带着学生扎扎实实地触摸了字词,感知了语言,探索了有限的文字背后丰富的意蕴和内涵。

>> 是的,在这节课上,于老师就用他的课堂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评价标准:评价一个语文教师是否优秀不在于他给学生讲解了多少课文,传授了多少语文知识,而在于他是否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激起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要落在实处

>> 课堂评价应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语文课,让范读成为“酵母”

>> 语文老师,就应让自己的范读成为“酵母”,让朗读和吟诵成为学生打开语文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 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而朗读则是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 因为朗读对体会和感受文章的形式美、语言美有重要作用,教师动人的朗读是学生走进文本的一把金钥匙。语文课上,老师一定要让自己朗读的声音响起来,让朗读温润每一个文字,恢复文字所特有的情感,从而引领学生爱上朗读,让学生在朗读声中走进文本的深处。语文课,让范读成为“酵母”。

“品读赏析”环节到底该怎么上

>> 真正的词语赏析是需要用心去体会,需要调动各种感官去体会的,教师要静下心来,认真揣摩文本。

>> 品读时就应该怀着一种从容的心态,美美地读,慢慢地品,细细地咀嚼,以至于达到王尚文先生所说的境界——“倾听到文本发出的细微的声音”。为了倾听到这细微的声音,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必须有深厚的品读功力,要花时间、动脑筋去读,要把理解、分析、品评、鉴赏的眼光深入课文的深处,细细地咀嚼、深深地钻研每一篇课文,把词语读厚、读实、读活,从而读出词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发现其深刻奇美之处,能品得细、品得深、品得美、品得奇。做到这些,语文教学中才能深入浅出,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语文课,再丰厚一点

>> 苏霍姆林斯基先生曾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

>> 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

>> 语文课,就应该这样,带领学生在文字间走几个来回,让学生感知文字的丰厚性,因为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涵养心灵!

和文本对话必须是朗读吗?

>> 读书,是语文的第一要义,课堂上让学生空谈、空讲道理的做法,应该摒弃。但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没有收效的朗读的做法,也不可取。教师,一定要根据课文内容和课堂的进展巧妙地选择读书的方式,例如,篇幅较长者就适合默读,要求学生“动眼不动头,动手不动口”;文辞华美者就适合朗读,要求学生“读出轻重,读准字义,动情动色”;初读时,适合自由读,学生可以自由地读读、圈圈、画画,又能解决阅读问题中遇到的不同问题;当学生无论怎么读都读得不到位时,可以采用范读引导;如果学生有了精力分散的情况,可以采用齐读,烘托课堂气氛;

教师,请细读文本

再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追根寻源,弄清三个问题:这篇文章写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三言两语能够准确地拎出来,毫不含糊。哪怕是一个词一个句,也要反复推敲,咀嚼,从不同角度思考,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脑子里始终有思维的火花。”[SPAN]是的,语文教师,请静下心细读文本,像婴儿般无知地阅读,像文学家般思考着阅读,像教育家般辩证地阅读,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练就一双慧眼,一双“毒眼”,才能看出有限的文字背后,有着怎样无尽的内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专业尊严。

课堂需动更需静

记忆的一般规律是,光凭口念,一段时间后只能记忆10%;只靠耳听,过后仅能记住20%;只用眼睛看,过后能记住30%;如果耳眼并用,能保持记忆的50%;如果进一步,耳眼口相结合,可保持记忆的70%;倘若耳眼口手同时并举,记忆率能达到90%。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让学生在动动眼、动动口的基础上再动动手呢?

研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第一项基本功

教师第一次接触一篇课文,最好是独立地完成阅读。这个步骤叫作自然状态的阅读。何谓自然状态的阅读呢?就是教师在没有任何辅助资料的情况下,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视角完成对课文的阅读

郑桂华老师明确提出,语文教师要有两个阅读状态,一是自然状态下的阅读,二是语文教师的身份的阅读。而我们,很好地做到这两点了吗?

复习课要“三化” 为更好地达到复习课的目标,要注意“三化”:归纳整合复习内容,使知识系统条理化;种复习形式,让复习形式多样化;精心设计引领语,让复习指令清晰化。

千万别丢了“钥匙”

>>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认认真真写好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认真写字。重视学生的写字姿势,讲究写字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上海洋泾中

一个“质疑”激活整个课堂

>> 课堂上,请把质疑的权利还给学生。因为质疑是个法宝,它是深入文本的阶梯,是解惑的桥梁,是顿悟的契机。给学生质疑的权利,他就有可能借着这个质疑激活整个课堂。

语文教学中的“五个一”

>> 所谓“五个一”,是学生的五项常规性语文作业,即“每日一词”“每日一句”“每日一话”“每日一篇”“每周一首”

>> 所谓“每日一词”,是让学生每日在积累本上积累一个成语

>> 每日一句”,是让学生每天积累一句经典名言(可分期进行《论语》《道德经》等经典名著的积累)。这句经典名言由“古文小助手”书写在黑板右侧

>> “每日一话”是让学生每日在“心里话本”上说说心里话。表面上看这是日记,但只一个名字的改动,就使得这个本子温存起来。从心里话中,老师可了解班级最新动态以及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

>> 每日一篇”,即让学生每日写完作业后阅读一篇优美文章。总觉得语文教师有一项重要使命:让学生学会读书,让学生喜欢读书,让学生热爱读书,让学生意识到“读书是每天必做的一件事”,让学生养成每天不读书就睡不着觉的习惯。至于在读书中能了解更多的知识、丰富自己的才能,至于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有所吸纳,才能有所吞吐等等,我觉得和培养学生读书习惯的重要性比起来都不可同日而语。

>> 语文是门艺术,可是,这门艺术是有内涵的、低调的、不善张扬的。它不像音乐引诱着你的耳朵,也不像美术炫耀着你的眼睛,但它自有独特的芳香和魅力。如何能让学生嗅到文字的芳香,触到文字的温度是语文老师不可不思考、不可不着

>> 手解决的问题。

线性背诵法

>> 1、2、3’即100篇古文、20篇白话文、300首古诗词,达到高中毕业语文水平绝不成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上一堂朴素的好课》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