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关于批判性思维的书,书名是《学会提问》。它教给我学会去提问题,在论证过程中理清论点和理由,辩证地去看待观点。
在我大二时,我无意中见过类似的话:批判性思维是面试官很重视的技能。那时就想,批判性思维是什么,为什么会称为一种技能呢。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最近拿起关于批判性思维的书来看,才开始了解什么叫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有三个维度:
提出一系列问题的能力;
对这一系列问题做出回答和分析的能力;
有强烈的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的渴望。
批判性思维其实就是提出一系列问题,然后做出分析和解答的能力。能力是一系列的心理特征,做得到别人认为做不到的事。这有点像大家平时说的思辨力,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独立思考,敢于质疑不从众。
这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
论题和论点是什么?
理由是什么?
一些关键词有没有歧义?
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分别是什么?
论证过程有什么谬误?
专家观点,观察者描述,研究报告,类比的可信度有多高?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有什么替代的原因?
能得出什么结论?
这些问题让我们变得更有主见,有侧重地去思考和评判一个观点。这决定了我们接受这些观点的程度,同样地,这些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想法和行动,随之决定着我们的生活。
举例来说,大家常常听说过广告词,比如这个广告词:只需30分钟,就可见效。
这个词“见效”具体的内容是什么呢,它往往就是你所最需要的那个功能,比如一位失眠者希望能一觉睡足8小时,另一位失眠者希望能睡到12小时,消费者在心理认为这个特效药能起到想象中的作用。
用批判性思维来提问:这个“见效”是指什么呢?,是只三十分钟后就立马倒下呼呼大睡,还是30分钟之后开始才慢慢起作用?持续的时间有多长呢?如果我们的想象中没有清晰的观念,这个关键词“见效”就是有歧义的。
论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谬误,谬误又分为许多种。比如人身攻击谬误,非此即彼谬误,诉诸感情谬误,滑坡谬误,循环论证谬误,转移话题谬误等。
比如,妈妈问女儿:“你今晚又去哪儿了,为什么不告诉我?”
女儿回答:“你总是插手管理我的事,我已经成年了,就不能自己做决定吗?”
女儿的回答转移了妈妈的话题,接下来的话题不是女儿今晚去了哪儿,而是妈妈是否能让女儿自己独自做决定。这就是一种转移话题谬误。
比如,小明问室友:“你不觉得美国进军伊拉克这件事是错误的吗?”
室友回答:“为什么你要恨美国呢?”
室友的回答犯了非此即彼谬误,认为小明要么喜欢美国,要么就讨厌美国,也有可能小明是持中立态度的。
以上的例子说明,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对话是不严谨的,批判性思维对我们的生活的帮助是很大的,它帮助我们成为一个能独立思考的人。
独立思考,敢于怀疑一切,然后去试着问问题,看看有没有什么地方在论证过程并不是很有力的,这样我们更能得出更好的结论,让这些更好的结论指导我们,而不是人云亦云。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