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路上的觉察、反思、感悟

    这几天在陪焕焕学英语的过程,我也经历了一段复杂的心路历程。从刚开始的满怀期待到后来的失望到反思到无奈到放弃。

  虽然看到问题,可是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及行动还是很模糊的。特别是看到焕焕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没有提高,似乎畏难情绪还很重时,我和焦虑,也很无力。此刻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是我消极的态度影响到孩子?是我缺乏意志力的示范影响到孩子?是我严肃的态度不会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还是因为我对孩子的管理,参与的太少?      昨天晚上,我和焕焕因为作业而处于对峙状态时,老公刚好回家看到了,他先逗了下焕焕,然后让焕焕当小老师教他。气氛缓和了很多,中途焕焕的积极性也高了一些。

事后,老师说我太严肃了,拿着老师和一个家长的标尺去要求孩子,这样孩子是不愿参与的。事后反思了下自己的行为,当时确实是没有和孩子有链接的。当时因为几天没让孩子写作业,自己已经开始焦虑了,这份情绪也堆积很久了,且这份情绪的出处是没有觉察的,觉得我的这份焦虑是孩子不主动学习带来的。事实真是这样吗?

  其实在孩子有畏难情绪时我也有,我也处于一个放弃状态。所以把这份焦虑看做是孩子带来的,显然是不对的,是逃避的。希望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是我的心愿,而不是孩子的心愿。我既然想达成我的心愿,那就要去想办法引导孩子,而不是期待孩子主动达成我的心愿。我想这就是界限呀!这也让我明白,为什么有的孩子对待学习和被动,因为他一直都在迫于无奈执行,一直都是被驱赶状态。

  我们在教育,引导孩子的时候,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需求,更需要去关注到孩子的需求。如她为什么不配合?她畏难的点在哪?是想学学不好?是不自信?是懒惰?是此刻有情绪?是此刻有外界干扰?要能够洞察到孩子心理才能对症下药。药下对了才会有效果。

关于这点觉察,也用两个例子来说说吧!比如说去年和今年暑假带三个孩子的经历的比较,去年对于三个孩子我完全处于是嫌弃状态,我觉得她们打扰了我的生活,侵犯了我的空间,花费了我的时间。每天对她们都没有好心情,且觉得都是她们的错,觉得孩子真讨嫌。而今年似乎和三个孩子的相处还不错,没有让我很抓狂,有时甚至还有说有笑,关系还好。孩子们舒心了很多,而我也少了很多因情绪失控后而又心生愧疚的不良感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因为心态的调整。因为我也成长了。这一年因为时间管理的学习和践行,目标感强了很多,也明白了生活是一个体系。不是只有工作全部。价值的体现不仅仅靠工作来体现。除了工作带来的成就感,还有和他人情感的交流和链接,也会让我觉得开心和愉悦。对现实有了更多的理解,对自己的需求也有了更好的了解。

  如:从暑假带孩子这件事来说:事实上从身份上我是妈妈,是舅妈,是伯母。我有我的责任和义务,我不能逃避我的这些身份,从内心深处,我也是很渴望亲情的。既然是渴望,那就需要付出,去进行亲情链接,链接自然需要花费时间和耐心,让心回归。以心换心。(感悟:在和孩子相处时,一定要把孩子当做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和大人是平等的,孩子有孩子的需求和想法,不要居高临下,或者“以强凌弱”)比如说璐璐,她想扎“安娜公主的头发”,那就给她扎就好了。孩子喜欢吃雪糕,薯片之类的,这是孩子们的最爱,但她们对这些事物对身体的影响没有概念,所以只能适度满足,这个过程也是个培养孩子生活习惯的过程。比如说孩子喜欢玩橡皮泥,玩橡皮泥也确实能锻炼孩子的想象力,那就可以让孩子玩玩。但考虑到自己的需求(搞卫生难度大,不想搞卫生),那怎么去平衡呢?(感悟:每个人都有很多需求,不可能所有得需求都被满足,大人如此,孩子也如此)面对这种需求的冲突,有一些解决方案。如:方案一:两全其美。让孩子玩,但立规矩:规定在某个区域玩,不能带到某些区域,比如说床上,沙发上,且完后收拾好。这个方案对执行的要求较高。二、牺牲孩子的需求,不给玩。三、牺牲自己的需求,让孩子玩,自己收拾。四、用其它的玩具替代。四种方案都可选择,但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显然第一个是合作的方式,是最完美的。以后让自己都尝试第一个方案。尽量不在二三两个方案间拉扯。(感悟:看到妈妈在教育我们过程的影子,原生家庭教育方式在影响着我,其实我是很不认同妈妈很多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的。但我可以理解妈妈,因为她的原生家庭,她的很多需求是被压抑的。她的意识里也是对权威是逃避的,是不敢触碰的,只有服从才是最安全的。因而她教育我们时也是要求我们循规蹈矩,不要在权威面前去表达自己的需求。她们不了解还可以通过合作沟通的方式去解决。因为权威也是具体的人呀,她也有她的需求和喜好。完全是可以去“谈条件”的呢)

  现在想想看到了解自己的需求很重要,了解看见他人的需求也很重要(这方面,我是很弱的,看不透他人的需求,思考:从哪些方面,用哪些途径去了解他人的需求呢?)。再此基础上再去谈条件谈合作就会很轻松。这让我想到家学中黄老师说他儿子的那几个案例。方式对那几个案例非常感兴趣,且和佩服他儿子的思考方式,现在明白了,原来佩服的是他儿子善于找到他人的需求并用合作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这智慧真的很高!

   

 

 

你可能感兴趣的:(育儿路上的觉察、反思、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