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岁死无分文,一众歌星却为他送葬,苏东坡好不羡慕

诗云:

乐游原上伎如云,

尽上风流柳七坟。

可笑纷纷缙绅辈,

怜才不及众红裙。

柳七者,柳永,柳三变、柳屯田是也,家中排行第七故名。

柳永死在湖北襄阳,69岁。身无分文,身边也无亲人,竟然有一群红楼歌星集资为他送葬,并且每年清明为他上坟祭祀。此举从湖北的襄阳,传到长安的乐游原,传到北宋全境,遂成节日,是为“上风流冢”,”吊柳七“。

图片发自App

才子佳人,一对风流组合。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逢场作戏,不一而足。为何对鳏寡孤独、身无分文的柳永,情有独钟,如此礼遇?

柳永出身官宦人家,原本志在科举,也一试、二试,刚好都没中,“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年轻人血气方刚,脸上有点挂不住,于是写词抒发胸中愤懑,“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作浅斟低唱”。

图片发自App

家中有余粮,心中有梦想。发泄归发泄,科举归科举。第三次科考发挥不错,卷子上了当朝皇帝的御案。谁曾想,皇帝大笔一挥,“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一杠子把柳永打到地狱。

北宋之大,区区一句牢骚,竟然也能让皇帝知晓。好个柳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之。

图片发自App

科举之路被堵,柳永无奈,副业变成主业,工作室设在秦楼楚馆,开始演绎“奉旨填词”。书生柳七,青楼红女,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同甘共苦,相依为命,平等而尊重。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姐妹们热爱他们的柳七哥,推他作红楼代言人:

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

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

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

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图片发自App

柳七哥是红楼大家的,不能厮守一处。多情自古伤离别,你看他们,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分手后天各一方,撕心裂肺,杨柳岸下,晓风月残,酒醒之处不见卿。

词人苦哇。看似放荡不羁,内心却是落魄与苦逼。“女为悦己者容”,他做到了。但”士为知己者死“,那个”知己“在哪?毕竟,修齐治平是读书人的理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那个”伊“真得是红楼里的那个她吗?

图片发自App

一面是繁华俗世,一面是功名前程。个中辛酸、无奈,常人难以体会。

好在,老皇帝驾崩,新皇帝登场。柳七更名再考,50岁时及第,当个七品芝麻官,仕途也算有个结局。不算无言,屯田员外郎,叫响了“柳屯田”另一张名片。

倒回到年轻时光,柳永18岁,那也是风华正茂,气势如虹。路过钱塘时,三吴都会,东南形胜,激发他内心的豪气。一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唱响了钱塘的绝美。让后人,更让金国的完颜亮垂涎欲滴,差点就提兵百万,马踏江南。

图片发自App

阴差阳错,世上少了一个风流官宦,多了一个井水歌王。他是白衣卿相,人民音乐家、词人,历史上最早的自由撰稿人。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学大家中,死后形成节日祭悼民俗的只有两人,一位是屈原,另一位就是柳永。

如此的柳永,让后来的苏东坡也羡,他曾问一幕客:我的词和柳永相比如何?

幕客想了想说:

柳七的词,温婉缠绵,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子,拿着红牙板,唱着“杨柳岸,晓风残月”。而学士您的词,那是要关西大汉,抱着铜琵琶,手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图片发自App

是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今将相,荒冢一堆。唯有文章,千古流传。

你可能感兴趣的:(69岁死无分文,一众歌星却为他送葬,苏东坡好不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