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赟老师的著作《主题阅读的教与学》是“点灯人丛书”之一,翻开这本书,想找到作者的简介,结果未找到。可见作者是个低调之人,越是低调的人越是有才华之人,读完整本书后,对徐老师更是景仰。
本书共分四章《什么是主题阅读》《主题阅读的教学》《主题阅读与语文统整教学》《主题阅读实践课例》,读完整本书后,你会对主题阅读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徐老师果然是“上得厅堂入得厨房”的老师,既能搞研究又把课上得精彩纷呈。
第一章《什么是主题阅读》,这是读者首先要搞明白的问题。作者给出定义:主题阅读,是指围绕某个“主题”,将两个以上的文本组合在一起,教师通过高质量的略读指导,与学生共同围绕一个或多个话题进行阅读和开展活动。1.主题阅读的主题可以是人文内涵,可以是作家,可以是作品体裁,可以是表达形式,可以是阅读策略,等等。2.主题阅读课上,教学文本至少用到两篇,一般是3——5篇,而且读个文本统整于主题下,突出了文章之间的关联性和主题的整合性,成了一个临时整体。教学时,区别于语文教科书一篇一篇教的方式,而一般在一节课或是两节课的时间里,各文本彼此响应,护卫参照,进行统整性教学。3.主题阅读课上,不对文本内容进行细碎繁琐、面面俱到的分析讲解,不纠结于文本内涵意蕴的深层体悟。教师带领孩子共同阅读几篇文章,在整体阅读中“粗知文章大意”,围绕“主题”展开具有针对性的阅读、发展、思考、讨论、联系。但是,在话题讨论推进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也有必要知道孩子重新细读文本,使之有依据地深入思考,有根据发表看法,并能不断享受发现乐趣,获得情感和生命的深层体认。
李吉林老师明确提出:“应加大阅读教材的信息量,强化语言的规范性,入选较大量的名家名著、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儿童文学在内)以及一定数量的科普、应用、说明文体的范文。”
主题阅读的意义:有助于促进儿童的精神成长和文化认同;有助于促进儿童阅读素养的提高(1.练习默读、跳读、浏览等阅读方法,提升阅读速度;2.练习掌握常用的阅读策略,提升阅读力;3.培养思考、发现的意识和能力);3.有助于儿童表达能力的提高。
主题阅读的教学取向:联结儿童的生活与生命成长;教一些实用的阅读策略(预测:读者在 阅读中根据有关信息对文本的情节发展、故事你结局、人物命运、作者观点等方面进行自主地假设,并在阅读过程中寻找文本信息来验证自己已有的假设,如此反复假设、验证,不断推进阅读。联结:阅读过程中思考文本所呈现出来的信息,是不是让我们想起了已经知道或者曾经经历的物事。联结有文本与读者自身的联结、文本与文本的联结、文本与生活的联结。阅读时适当地使用联结策略,将使读者更易吸收文本中的信息,加深理解和体验。提问: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或对文本提出质疑,并进行评论。图像化:阅读时把文本的内容转化为头脑中的一个图像。图像化策略可以让文本变得更为具体、更生动,学生可以利用这种方式,将文字转化为一种图像,帮助理解和记忆。推论:利用文本的线索和已有的背景知识,对文本没有明显表达出来的内容做成一些假设。主题阅读教学,不以理解内容、体悟情感为终极目标,而是要引导学生经历真实的阅读过程,学习并练习这些实用的阅读策略,提升阅读能力。或许我们没法教会学生掌握阅读能力,但这些策略的教学,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儿童感受和学习独特的表达(使教师能凭借多文本中具有共性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领悟某一种表达的特点和作用。感受、学习独特的表达方法,发现写作的技巧,发现文学的奥秘,更重要的是在优质文学的体验和感受中成为一个热爱文学、热爱阅读的真正读者);训练负责情境中的思考(能凭借文本启发学生全面思考、深入思考、多元思考,尤其重视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以适应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主题阅读更强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在互文的阅读情境中主动探究,引发学生的发现与思考;强调降低教师的话语权,提高学生的阅读权,促进学生的阅读和思考,强调教师要少提问题,提大问题,提高质量的问题,提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从而促发学生的发现和思考)。
第二章《主题阅读教学》
主题阅读的教学组织:人文内涵、作家作品、文学载体、表达特点、阅读策略等方式组织材料。主题阅读的一组材料是个整体,这个整体内部各材料之间的组合关系是灵活的,主要是并列式、对比式、主次式(一篇为主,其余起解释、补充作用)。但是,最为关键的是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主题阅读比较强调文本间的关联,各材料之间形成向心力,能为儿童理解主题提供一个整体的、比较的、思辨的视角。“以集束式文本来讲一个话题,或一个问题,文本间同气连枝,彼此响应,使得孩子们在阅读中可以更细致、更精微地感受和思考”(冷玉斌)。文本间的关联越紧密越交互,主题就越集中,阅读与发现的价值就越大,有利于学生在交互阅读中获得更广阔的阅读背景、更强的阅读能力和更坚实的阅读经验。
主题阅读的话题设计:有主题,整体建构话题(主题阅读的理想状态,是形成“人与人、人与 文、文与文”的立体对话。 主题阅读教学需要老师们能对单元内的文章做到整体把握,找到几篇文章的关联点,确定“主题”展开阅读讨论)。多一些诠释性话题(这几篇故事中,最让你印象深刻的角色是谁?这几位作家的看法,你认同谁的多一些呢?如果这个故事用第一人称来讲,你能试着讲讲这个故事吗? 诠释性话题能引发学生利用思考、推论等技能,或将情境迁移都其他情境,为学生提供高层次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批判性话题(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你的理由是什么?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对于这种事物,这几位作家不同的写法,你更欣赏谁的呢?在这个故事里,你觉得有不合理的情节吗?);多一些比较性话题(这几篇文章有什么共同点?这几篇文章的表达方法有什么不同呢?通过这几篇文章的阅读,你觉得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这些作者的观点有哪些不同呢?你更同意谁的观点?);多提一些“文学欣赏”问题(当你在阅读时,哪些细节、哪些锻炼的描写特别活灵活现,仿佛叫人看见了事情的经过?哪些段落的描写深刻清晰地留在你的心中?你觉得把送信的乌龟换成兔子,你会更喜欢哪个故事呢?通过这几篇文章的阅读,你学到了哪些心理描写的方法呢?为什么作者要在这个故事里插入这几篇日记呢?你觉得这些环境描写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样让这个故事更好些?为什么这么多故事词中都提到了“月亮”呢?)。
有细节,回到文本细处:“在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必须确定读者能时刻回归文本,并且所言切题。这样读者才能在谈话中找到让自己迈向理解之路的线索。”(钱伯斯) 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再读读文中,找找你这样想的依据;再读读这段话,你现在又产生什么新的想法呢?这段话中你关注到了哪些词语?这些词语的背后你又读出了什么呢?这种特别的表达仿佛,你在其他文章中发现了吗?再读一读,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有联系,关照儿童生活:“教师在教学中把教材和儿童串联起来,把一个儿童同其他儿童串联起来,把一种知识同别种知识串联起来,把昨天学到的知识同今日学习的知识串联起来,把课堂里学习的知识同社会上的事件串联起来,把儿童的现在同为了串联起来,探讨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的活动,无非就在于探讨这种活动是否成为‘串联’活动。”——佐藤学《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 你有么有这样的经历?文章里的角色会让你联想到某些认识的人吗?或者让你想起其他文章里的哪个角色?这篇文章让你想起曾读过的哪一篇文章?假如是你,会采取怎样的行动?
主题阅读的课堂形态:主题阅读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安静地持续地读;要提升阅读任务的吸引力,让他们耐心地积极地读;要提高话题的质量,引导他们投入更高层次的探究学习中。在主题阅读课堂上,我们提倡孩子多动笔,勤于把自己的想法勾画批注在书本上。我们老师也可以设计并兼具创意和深度的阅读单、思考单,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让孩子动笔墨读书,不仅能关注到哪些学有困难的孩子,让他们也有参与思考的时间和机会,还可以让孩子们都能感受成熟的思考,让抽象的思考变得具体,使他们的思考可见,从而让阅读实践更实效,更真实,更踏实。
主题阅读的操作方式:
教学设计特点:深层次的略读指导(紧扣文本某一特质儿童情感和生命的深层体验);板块式的教学结构(目标要明问题要少指导要实);整体性、比较性、探究性的教学策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好作用呢?王荣生教授提出教师导读的三大路径:当学生难以进入文本时,教师就得站在作品的后面,用他们喜欢的话题去“引一引”;当学生自己能读,但难以读出好处来时,教师就得站在作品与学生之间“带一带”,即与学生一起分享阅读体验,学生可以借助教师的“眼力”看出作品的好处来;此外,还有“教一教”,即站在学生的边上,像教练一样,指点学生应该看作品的这个地方,应该这样看,应该看出这些东西来,使学生提高“眼力”。
主题阅读的阅读策略:统整(统合整理,通过一定的线索,将文本中的知识和重要细节通过某个话题进行梳理,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多角度的认知,提升洞察力);比较(根据一定的标准,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某种联系的事物间,辨别高下、异同);联结(我们以阅读文本为原点,联系相关的阅读材料来交互印证,唤起并勾连生活经验来感悟理解,从而或体验、或证实或证伪、或演绎已有知识和观念,使阅读的触角伸向文本的意蕴、作者的生命体验和自我的生命体验。在指导学生利用勾连的策略时,教师的任务是通过话题的设计或提供相关背景资讯等协助学生顺利完成各类联结,包括文中的联结(联系上下文)、和另一文本的联结、已有信息与新资讯的联结、与生活经验的联结等,为学生提供联结、思辨、表达的视角和支架)。
主题阅读的一般教学范式:呈现学生关于主题的初始认识;从一篇切入,充实初始认识;师生共同总结,提炼认识或方法;迁移运用,不断完善初始认识。
主题阅读的基本课型:重点讲一篇,迁移运用;以主题贯穿教学,统整比较;研究性专题阅读,综合实践。
第三章《主题阅读与语文统整教学》
主题阅读与语文教学统整的必要
语文课时精简的基础与路径“文学教育很重要,而且除了语文学科以外,基础教育阶段其他学科是不可能担负起文学教育任务的。在小学阶段,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文学启蒙教育,所以不学点文学是行不通的。”(陈先云) “让学生考得好,考出高分,也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但不应当和读书对立起来。相反,培养读书的兴趣,有比较宽的阅读面,学生喜欢读书了,语文素养也就会提升,成绩也不会差,中考高考也更能取得优秀成绩。”(温儒敏) “现在精读教材全是单篇短章,各体各派,应有尽有。从好的方面说,可以使学生对于各种文体都窥见一斑,都尝到一点味道。但是从坏的方面说,将会使学生眼花缭乱,心志不专,仿佛走到热闹的都市,看见很多东西,可是一样也没有看清楚。现在的国文教学成绩不能算好,一部分的原因,大概就在宣读单篇短章,没有收到好的方面的效果,却受到了坏的方面的影响。”(叶圣陶)
精简课内教学课时的路径:集中教学内容,提炼一课一得;精简教学环节,优化课堂结构(第一课时教学框架——板块一: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练习写字。10分钟板块二:默读课文,概括每段要点,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内容。20分钟板块三: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乡下人家”给你留下的印象。10分钟 第二课时教学框架:板块一:摘录文章中写得生动形象的句子,体会它们的好处,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15分钟板块二:对第五自然段质疑,并尝试解决疑问,体会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10分钟板块三:拓展阅读《家乡的桥》,迁移运用,独立完成练习。15分钟);统整单元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统整课内外的主题阅读教学:一篇带一篇;一篇带多篇;课外多篇。
备注:以上文字节选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07《主题阅读的教与学》,如有侵权,请联系马上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