嫂子家儿子,今年八岁,已经读小学了,但非常黏妈妈,上学之外的时间,恨不得和妈妈绑在一起。记得嫂子有一次想去外地找新工作,趁着深夜孩子睡了,偷偷地出发,一直到第二天到达之后才敢开手机。果不其然,开机之后是好几条来电提示。孩子在那一头一直不停地拨打她的电话,哭的眼睛都肿了,谁都劝不过来。
嫂子给我讲起以前的事,大概是孩子2岁的时候,他们就把他送去幼儿园了。那时候她在附近的工厂上班,一周回来一次。每次离开的时候,她也是悄悄就走了,怕他哭。实际上第二天哭的更加厉害。这种情况持续了一个学期。
她不知道,最伤人的,就是这种不辞而别。
2岁的孩子,会经历分离焦虑的敏感期,面对妈妈随时可能消失不见的事情,内心是恐惧的。只是这种恐惧没有被大人重视。他唯一想做的就是守着妈妈,不让他从身边走开。一直到8岁,都还没办法抹掉这样的印记。
一直到我也当了妈妈,孩子也处在这样的敏感期,各种感受就更加明显。
我要去上班,怕孩子哭,于是出门能躲就躲,不能躲掉的时候,只能狠下心走了,哭声大了起来,然后就越来越远。上班了,耳边仿佛还能听到那哭声,眼前还是泪眼汪汪的可怜的样子,心里终究放不下,打个电话回去,那边说没事了,心才平静下来。每天上班的分离成了我最不愿意面对的事情。
绝大多数的家庭也会有这样的经历。
比如一到幼儿园开学季,到处都会上演“不想去学校”的哭闹。 他们不愿意去学校,不愿意和爸爸妈妈分离,大人们看到撒泼哭闹的孩子,一遍一遍说着,你必须去上学;或者连哄带骗的告诉他,回来给他买好吃的;或者就干脆妥协,行,那今天不去学校,明天去吧。
我们以为的“长大些就好了”,但这样的情况经常上演,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对于孩子,对于我们做父母的,何尝不也是一种煎熬呢?
我们或许没有意识到这是个问题,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本就是一张白纸。对于告别这个事情,他们也是要学习的,做父母的也同样要学习。
尝试去了解孩子成长阶段的特性,你就会懂得,2、3岁的孩子,还不懂“妈妈只是去了其他地方,还存在的”,他们知道的就是“突然消失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怎么就突然就不见了呢,他的内心是恐惧和缺乏安全感的,这也叫做分离焦虑。
而缓解他们的分离焦虑,其实并不难,生活中一些简单的事情,如果我们做到位了,就可以让他慢慢懂得 “妈妈不是不见了,而是去了其他地方,还会回来的‘’。恐惧慢慢减弱,安全感就增加了。我也是在这样的行为中,做到了和孩子好好告别,让他懂得如何面对我的每一次离开。
1,正式做个告别,用他能够感知的描述
首先,心里一定不能逃避说再见。
我蹲下身,和他平视,告诉他“太阳落山,我们就回来了”,还用手比了一个太阳从这边升起到那边下降的过程 。如果晚上需要加班,我就会说“今天晚上要等天黑了,星星出来了,妈妈才能回来” ,而我也按照时间点回来了。
不断的重复了好几天,发现前面几天也哭,我也疑惑过。但只要想想学习也是一个过程,没有谁马上就会的,何况是孩子呢,心里也就坚持了。
突然有一天。等我刚说完告别的话,他居然就举起了手,和我说“拜拜”,然后愉快地和爷爷去玩了。
那一刻发现早上的天空那么蓝,风吹的那么惬意。我不可思议地回望了一眼,他和爷爷走远的背影,太开心了。这一天就这么愉快地开始了。
和孩子告别,用具体的他能够感知的内容告诉他,他就懂得了期待是能够兑现的,不会恐惧暂时的分离了。
2、建立专属的仪式感
有时候上班早,孩子没有起床,我就在床边留下简单的纸条,有时候是简单的“记得多穿衣服”“过得开心”,让爷爷告诉他这是妈妈写的。为的就是让他知道,妈妈不是不告而别。回来的时候,他还拿着纸条找我认字,学着我的语气念起来。
我们可以建立彼此专属的仪式感:
尝试给他一个拥抱,用你大大的手臂,抱着他小小的身体,手臂环绕成港湾;
可以举起手,来个击掌,彼此像是并肩作战的队友,手掌间传递一份默契;
也可以像我一样拿起笔,在白纸上留下话语,或文字,或图案,一笔一划,留下问候和承诺。
重要的是,当有一天你张开双臂或者举起手的时候,他就会主动过来和你拥抱,知道了你要离开。
这样的仪式感,和他心有灵犀,不再抗拒分离,告别也成了每天重要的事情。
3、做好预告,提前告诉他要去的新环境和要做的事情
有一次,我们准备搬家。我提前带他到新房子那里,告诉他我们以后要住那里了,告诉他会有新的小伙伴,还有新的公园可以去玩。说了很多次之后,他就开始和我念叨,还有一个月,我们就去住大房子了,很开心的拍了拍手。
其他的情况,比如孩子要去幼儿园了,要提前和他了解新环境,给他描绘那些未来和其他孩子玩的场景,至少在他看来是,离开熟悉的环境,到新的地方,就变成了一件充满期待的事情。
把变化变成期待,我们就不会刻意强求孩子去适应环境,而是让他由内去喜欢变化,这也是他成长过程中大大的收获。
告别这件事看起来那么微不足道,但是你不知道的是,一颗安全感的种子已经在孩子的心中深根了。
孩子能够愉快地和我们说再见,他就已经开启了一天愉快的心情,对于我们做父母的来说何尝不也是这样。仿佛这就是一个承诺,承诺之后离开,带回各自的精彩,再交汇。有一天孩子也会有勇气和我们说再见,会走出去,走得更远。
缓解分离焦虑,增强安全感,从一个好好的告别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