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or花架子? 陕西省于红梅名师工作室成员 董雅凤

        前不久在蒲城芳草地学校参加了一个创新课堂大赛。芳草地学校采用杜郎口教育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并且略有小成。我们初来乍到感受尤其明显。

        这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离县城有好几十里路,方方正正地坐落在一片麦田里。我们一群人刚进了校门,就有两个孩子径直走来主动给我们背诵《陋室铭》,声音洪亮,语调起伏,手势自然。再看周围,校园里这样自如展示自己的孩子并不在少数。教学楼里,里外墙上挂满了小黑板,都是孩子们总结的各科知识点和书写展示,横平竖直,笔迹用心 。教室里,简陋的桌椅六人一组,但电脑及饮水设备都是最新款式。即使有很多听课老师围绕在四周,上课的孩子们也丝毫不被影响,专注地记着笔记或与同组人热烈讨论……我敏锐清晰的感觉出创新课改在芳草地学校已落地生花,就像校外成熟的金黄的麦穗。这一切既朴素又动人。

        只是在这种蓬勃的美好里我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

        上课前一天在和学生沟通的间隙,顺便和那个班的班主任聊了几句,我的本意是多了解点学情,可是班主任很热情,从学生说到学校,再说到当前的教育形势。五十多岁的老教师了,竟然满脸无奈,悄声对我说:“我们这老样式教了一辈子了,你现在让我创新,让我上课换种花样,我还真改不了”,“没人来参观的时候,我们都是老样子上课”。

        身边的一位老师在听了一天课后却也不屑的说:“创新就是个花架子,课上得花样百出有什么用,最后还不是用成绩来衡量!”

        一种是创新不了,一种是创新无用。这似乎是当前教育基层蔓延最多的两种思想。你指着校园里大方演讲的同学给他看时,他会不屑的说这都是提前排练好的。你给他看江苏课改的成就,他会委屈地说人家那是政策支持校长给力。你给他说不要纠结于当下的成绩,要以提升孩子的综合素养为己任,他会暧昧的笑叹着你这年轻人还不懂世事啊,等成绩排名出来了,你还敢继续创新?  ……

        所以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创新只能年轻人开展吗?创新就等于花架子吗?

        我并不认为。多年前,江总书记已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永远是面向未来的,倘若老师的思维已经滞后于现在,那么我们教育出来的孩子必然被远远甩在时代的尾音里了。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也就毫无竞争力可言。

        创新并不等于单纯的求新求奇,它是建立在老师专业系统的知识体系与对对当前教学效果尚不满足的更高追求上。年轻老师接受新鲜理念比较快,但年龄大的老师有着更加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我看来,经验正是创新的土壤。如果一个普通老师,不以高级职称作为自己的终极职业追求,那他的语文教学生涯一定是鲜活的。这种鲜活,必然伴随着苦苦思索与反思,伴随着向传统自己开炮的魄力,伴随着因生而异的教学方式。常有人对我说:“你们老师太好当了,三年一轮结束后也不用备课,天天上个课就行了”。我也忍不住会反问,“你三年前对一个事情的认知和三年后能一样吗?”我常常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涯,年轻的时候,我并不懂得怎么上课,仅仅因为我能身心的爱学生,我还没有把自己装在老师的套子里,所以很招学生喜欢。因为喜欢我,语文课他们自然上的很投入。而现在,被一届一届学生消磨了太多激情后,我常常以一种冷静克制的情感对学生,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备课上。在不以学生的喜好为重心时,才慢慢咂摸出一点语文的味道。

        语文教学的创新,是改变传统老师满堂灌的形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能用课堂上的知识指导具体生活。这就要求老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时,心里既装着学生,让自己的教学设计新颖、灵活、实用。同时也要尊重作者和文本,解读文本时不肤浅,不偏移。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我们,作为教育的践行者,在创新的三尺讲台上,不应该也不能敷衍搪塞,保守被动。我们不仅要秣马厉兵,更要冲锋陷阵。 让世界,因我们有一点点不一样!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创新or花架子? 陕西省于红梅名师工作室成员 董雅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