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模样

关于家是什么模样这个问题,在我学室内设计这个专业以前,我也一直有在思考什么是家。当时认为家就是一天疲惫之后能得到短暂放松的地方,是一个能纵容我们任性的地方,是我们温暖的人间归宿。但随着后来的学习及越来越多的实践积累,让我更加对家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家不只是一个水泥房子,它是有温度有内涵的地方,但它的所有,都是我们赋予的。正如逯薇所说,你如何对待家,家就如何对待你。

曾经和师傅接的一个改造二手房的项目,是一个二层的复式楼,小区环境以及地理位置都还挺不错,怀着一些期待来到了业主家中。进去之后,可以用杂乱不堪来形容,能放的地方都放上了柜子,装饰柜上、鱼缸上、桌子上都摆满了装饰品,让人一眼就感到眼花缭乱。来到厨房,发现一家五口一日三餐就餐的地方竟是蜷缩在厨房里。前往二楼,女主人的每日梳妆打扮的地方更是拘谨,一个将近400m²的房子,却过着小单间似的感觉,让人不免觉得有些心酸。

我所在的城市的房价虽没有一二线城市的贵,但1m²也是要六七千,算算400m²的房子怎么也要两百多万,一所两百多万的房子却住处了小出租屋似的感觉,过着低质量的生活。每天辛苦工作努力赚钱,为得就是能让自己过上幸福生活,但最后,家中的人却没有设置属于物品的容身之处,以至于人的空间被物品所挤压,本市给人居住的房子,却成了储物的仓库,岂不是本末倒置?

关于家的不等式

在这之后,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家的意义和室内设计师这个职位在家中扮演着什么角色。从我们落地在这个世界上以前,妈妈的子宫是我们的家,落地在这个世界以后,爸爸妈妈的房子就是我们的家,随着之后的毕业步入社会有了工作之后,开始期待真正属于自己的小家。可以说,每个人都渴望着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家,这个家是属于自己的,里面有自己最在乎的人,这个家里充满着幸福与欢笑,是我们可以在这个社会中唯一一处完完全全属于自己,可以在此任性放纵的小家。最后我们靠自己的努力买到了属于自己的小家之后,我们急着装修,急着搬进去过上自己想象中的新生活,但我们忽略一点,我们在装修前没有好好审视自己的内心的需求,没有问过自己理想中的家是什么模样,我们只顾着买好看的名牌家具,请着专业设计师,当新家装修完之后,不负期待,美美的小家诞生,但好景不长,随着我们住进去的时间越长,小家越来越乱,它不再给我们一种舒服的感觉,随之带来的只是压抑甚至烦躁。

这些问题都反映了我们忽略内心需求从而使自己的生活乱糟糟,逯薇《小家越住越大1》一书中有说:“房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住在里面的人,你如何对待家,家就如何对待你”。这些由此可见住商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智商、情商,但住商是什么呢?住商一词也是由逯薇所创造出来的理念,如同情商、智商一样,它的高低决定了你的真实居住水准,是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来源于你对家的认知,提高住商,无论是大别墅亦或是小出租屋,都能让自己过上如诗般的生活。

关于如何打造美丽的家这个问题,我们第一时间会如诸上所述,努力买套大房子、聘请专业大牌设计师、购买名牌家具等,但这些的最后跟我们真正想要的模样可以说是南辕北辙搞错了方向,落入了思维陷阱的盲区。买套大房子之后,我们的生活就真的能如理想中那般了吗?聘请专业设计师,设计出来可以堪称艺术品的房子,我们住进去就真的会感觉到幸福与快乐吗?不,这些都不能满足,比如设计师,之后的我转正后,可以满足业主的所有要求,一切都可以尽我所能,给客户呈上最佳的解决方案。但唯独有一要求,我永远做不到,那就是代替你,居住其中。

假设我设计的房子能打60分,在交付给你之后,是变成99分的家,还是变成45分的家,完全取决于你住商的高低。设计师,只能提供半成品的住宅,只有居住者,才能创造独一无二的家。

矛盾的死循环

每一天,每个人,每个家中,都在重复着一个死循环。一方是越来越强的购买力,一方是越来越多的物品,一方是越来越贵的房子。


全球化商品种类的丰富、随处可见的广告使我们的购买力不断上升,不停地买买买,甚至觉得使之快乐,但之后陷入无尽的无可奈何之中。


开始家的减肥

羡慕狂吃不胖的大胃王如同羡慕那些宽敞舒适的房子,所以我们更应设法努力,使自己的身体不再肥胖,让自己的家不再拥挤。家的减肥就像人的减肥一样,节食必先于运动,丢弃必先于收纳。所以说,减才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核心所在。

人的肥胖问题是因为消耗的能量不及摄入的能量,导致摄入过多,囤积脂肪,造成肥胖。所以最好的减肥方式就是了解我们平常吃的食物的卡路里,控制摄入量,保持运动,同时进行来减去脂肪。同样的,家也同理。在了解了关于家杂乱的根本问题和解决之后,就要开始立即行动了,因为知道和做到是完全两回事,只有当我们真正做到才算是掌握我们所学到的理念。

但在收拾中也不能一昧的乱扔舍弃去极度消减自己的物欲,而是有规划有选择地去做减法。断舍离正是对减法生活的最佳诠释。

什么是断舍离

断舍离是日本收纳设计师山下英子提出的一理念。重新审视对满整个住所的物品,通过重新考虑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去扔掉对如今的自己已然“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物品,让自己处于一个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里。

断=断绝想要进自己家但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无用的东西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断舍离的主角是你,不是物品,主语是你,时间轴是现在,在开始丢弃物品或者选购物品前,要以物品和自己的关系为核心,扪心自问这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否确实有着关系,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做出选择的过程。

但一切并非物品不好,而是因为我们被自己的购物力所遮蔽,判断失误才导致物品冗余堆积,使自己行动困难,而断舍离正是磨练自己筛选真正适合自己物品的能力。

勤做练习,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内心真正需求,得到“这种东西与当下的我很相称,对当下的我来说是必需品”这样的判断,就能取出以往所有被浪费掉的一切。在彻底实施断舍离之后,只有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在你的空间里,让物品在此时、当下出现在它应该出现的地方,发挥它的全部作用。

让身边的物品保持优胜劣汰的自然循环,留下适度的量也确保留下的都是精挑细选过的,这样的空间亦可称为自在空间了。

留存道

故名思义,留存道—留下来的东西存之有道。这个观念是由卞栎淳《留存道》一书中所提出的,它在断舍离之上升级一层,利用一定的收纳空间空间来约束自己的购买力,这样也能更好的避免因为盲目买买买陷入扔扔扔的漩涡。

  比如我自己在之前也是个资深剁手党,在漂亮衣服的面前,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手,不停地买买买,然后买回来的绝大部分衣服到现在从没穿过,再加上现在的自己身材走样,能穿的衣服就更是所剩无几。了解了断舍离和留存道之后,我开始切身执行,从衣柜开始,丢弃自己当下不需要和没穿过的衣服,利用两个1.5米的衣柜来限制自己的衣服购买量,在买衣服前开始考虑这件衣服我能穿多久,是否真的和当下的我很相称,家里的衣柜是否还有它的容身之?诸如以上的思考重复在每次购买东西前,现在的我对与购物很是理智,曾经的我觉得衣服多多益善,但现在的我觉得够穿就好,买很多件白衬衫牛仔裤黑裙子这种基本款后期靠自己搭配也能穿出不一样的感觉,并且永不过时。

  同样的,家也同理,不再一昧囤积物品,很多时候,我们真正需要的其实比我们想要的、拥有的少很多。

  行动与思考同时进行,从思考的状态转到感觉的状态,使自己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让每一天的自己在疲惫生活的工作中回到家后有一种放松惬意的感觉。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