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秤不离砣”是我相邻数十年老邻居的网名,不知道这个ID号到底是老公(老周)还是老婆(满坨)的,反正这两口子共用一个微信号,只因他们公不离婆,秤不离砣,早就两人“捆绑”在一起不分彼此。这对已过花甲的老夫妻真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典范。
我是1977年嫁入夫家,与老周一家为邻,夫家的老房子就是周家出卖的。据说解放前,老周的几个姑婆模样长得不错,嫁了有钱的丈夫,为娘家买了不少房子,所以老周家至今都拥有不少宅基地。
虽然住在城里但老周一家却是农民(这条街是居民跟农户杂居),听婆婆当年说,解放初期划分农村,城镇户口时,老老周(周父)不愿离开自己的土地,坚持有田才有业。
老周夫妻是表姊妹结亲,他的岳母同时也是姨妈,就是说他们夫妻的母亲是亲姐妹。幸运的是他们的孩子都很健康,没有一个有先天毛病。
老周夫妇共生育了三个孩子,赶在计划生育政策出台前完成了生育大业,接下来就是养育这三个孩子了,我嫁过来时他们的老三还没出生。
要说老周夫妻前半辈子真的吃苦受累了,老小7口人,上要养老下要养小,做完地里做家里。那时候他们的小儿子无人看管,只得任由自己在外面玩耍,一天到晚脸上黑黢黢的只能看到两只眼睛。
八十年代包产到户,他们除了种田还做起了小生意。夫妻俩起早贪黑卖麻圆(糯米丸子),炸圈子油饼,支一口大锅在家门口,来来往往的人路过都会停下脚步买一两个吃。
我们那条街距离中学不远,老周夫妇半夜三更起床做早点去学校卖。打米豆腐,卖米粉,炸油条油饼,总之只要能挣钱,他们就不辞辛劳的拼命干,相邻那么多年我就很少见他们休息。
而他们家的孩子很知道父母的不易,自家的麻圆舍不得吃,早餐都是吃先天的剩饭。我曾经说过他家女儿,家里做了那么多吃的,早餐怎么还吃剩饭?周女说赚钱不如省钱啊!小小年纪就知道为父母着想。
他们家的老传统就是节约省钱,几年下来,老周积攒了点钱,急着改造他们那个风雨飘摇的旧房子。我家跟周家的房子是共墙垛,他家改造房子,希望我家一起改造。可我们当时拿不出钱,再说我们家的房子还能住(比他家好)就没有同意。不过说好墙垛由他们拆掉重建,建成后帮我们恢复原状,改造所花的钱我们则分期支付。
为了改建住房节省开支,老周夫妻真的能吃苦,自己烧砖自己做小工。尽管努力但还是资金不足,工程一拖再拖。好不容易盖好了第一层(一共三层),他们自己家一边整理一边进驻,我们这边他就拖着不急完工。天凉了弄得我们家每天北风呼啸,因为屋顶没有盖瓦还漏雨。找他们商量不但无果,还对我们一肚子不满,说是我们不出钱。一来二去的为此两家结了怨,后来发展成争吵,我们赌气说,改建费10年也不会付给你。
没多久双方气也消了,毕竟是邻居,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他们家也陆续将屋顶盖好,帮我们把墙壁也粉刷了。我们也兑现诺言,基建款两年内付清,两家也相安无事,关系不坏也不好。
90年代中期我从河南姐姐家带回一只波斯猫,一身白毛很可爱。一天猫受惊吓钻进下水道出不来,当时先生出差不在家,猫猫在里面惨叫到处乱串,我急得只哭。老周见此情景,赶忙拿来长棍,满坨(周妻)也来帮忙,陆续他家女儿儿子都来帮忙,最终将猫从下水道引出来回家。
周家这个行为让我非常感动,我一开始并没有请求他们帮忙,完全是主动的。感动之余我许愿请老周来家里喝酒,老周还有点不好意思谢绝了。先生回来后我将此事告诉他,从此两家冰释前嫌重归于好。
后来相处的时间里,我们家不管有什么大事小情,只要请他们都会过来帮忙,如安装水管,维修电线,基本上都是有求必应,不仅老周帮着做,有时候还叫上小周(儿子)一起来帮忙。
到了2000年以后,老周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县城发展城市建设,政府征收郊区农民的土地,老周夫妻成了真正洗脚上岸的城里人。不仅全家户口农转非,还用征地款加上历年积蓄,在重新规划的宅基地上盖起了6层楼房,除了自己住一部分,其余出租,加上老房子,老周光是房租就足够养老了。前几年他们为自己买了养老保险,现在也跟退休人员一样,每月拿着养老金。
最难得的是老周家三个孩子虽然没有大出息,但都是正经过日子的人家。娶进来的媳妇实在让人羡慕,通情达理,勤劳贤惠。媳妇进门后他俩就退出家政管理,完全交给儿子,媳妇当家。不光是经济上给儿子媳妇绝对权力,连下厨房一日三餐的活老周夫妻也不管了,老两口落得清闲。
老两口不打牌不抽烟喝酒,也跟城里退休老人一样,每天散步健身,没事也打打羽毛球。看到我们两口子在外旅游,说过好几次让我们带着他们一起出去。虽然没能成行,但至少说明他们的观念在改变,也希望过上自己想过的快乐日子!
他们还有一个女儿在广州工作,每年老两口都要去女儿那里小住,真的是秤不离砣了,不管到哪里都是一起出进。年轻时老周老婆也没时间打扮自己,如今脖子上戴着金项链,身上穿着连衣裙,脚上蹬着软皮鞋,也时髦一下,昨天还看见她头上带了假发,完全彻底改变了过去那个只会劳作的形象,焕发了人性最美的追求,以弥补不曾有过的享受。
这对同甘共苦的老夫妻,辛苦了几十年后终于迎来了幸福快乐的好日子。夫唱妇随,携手并肩,踏踏实实安享晚年,但愿他们永远“公不离婆,秤不离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