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生活的态度

生活态度的定义,会随着你的当下需求和人生经历阶段性的发生变化,你的态度什么样的,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明确态度是一件顶重要的事情,对你、对我、对他都不会偏心。

在初中、高中的时候,理解了态度这个词,并且开始加以应用了。在我看来,态度,就跟自己的座右铭差不多,到底秉承着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活着,或者说去生活.但在哪个时候,自己的认知里面,没有什么生活不生活的,学习占据了大脑神经细胞的99%,座右铭,学习时怎样要求自己。初中时我的座右铭是“笨鸟先飞,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我确实也做到了。

上了大学之后,因为认知的局限和考上自认为的名牌大学的自满情绪,加上周围人对你投来的那种羡慕钦佩的眼光,就仿佛人生自此开挂了一般,奋斗,学习,拔尖向上的情绪骤减,整个人变得慢腾腾起来了,开始钻研起了文学,喜欢上了读书,各种人文类,社交礼仪类,文化名胜类,虽然事后证明所有读过的书都派上了用场,但当时的状态是在一种无所求,只为了内心的和平和安定。慢慢的自己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终给自己总结出“随心,随性,随行”的生活态度,所以在旁边人都在忙着考研或者等着保研的时候,自己放弃了一个专硕的名额,奔赴各个招聘现场,急不可耐的要踏上社会,开启人生的新篇章。大学生活,总而结之,就是忙碌又混乱,快乐又纠结,自以为很积极向上,勤劳又勇敢,到头来,不过是认识了几个一辈子的朋友,搬了一块敲门砖,也算是把座右铭做实了。好在运气不差,后来的一切也都顺利成章。“随心,随性,随行”的生活态度一直伴随着我走进了职场。

工作后的前五年也一直是佛系工作,虽然也一直在努力,但都是一件件割裂开的努力,是因受外力的催促而被动的努力,努力考完了职称英语和计算机,努力通过了工程师的答辩,努力考取了初级工的证书,努力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努力让自己的小子日过得舒适惬意,但缺乏一个更加具体的为之奋斗的目标,缺乏昂扬向上的斗志,总之就是缺乏主人翁式拼搏的精神。也不怪我,在那个年纪,那个阶段,生活和工作的目标都是模糊不清的,“随心,随性,随行”的生活态度也还奏效,至少换得一份沉稳和笃定。那时候最向往去的地方就是西藏和海南,如果是现在,西藏和海南放在眼前让我去,可能还会衡量得失,通盘考虑后做出一个不去的决定,“随行”这个座右铭已经不再具有诱惑力了。

如今,过了30岁的我,有了两个小宝贝,工作轨道清晰,生活目标也异常明确,老公是家里的经济支柱,我是家里的精神支柱,如果还依旧抱着之前的态度过活,就显得有点不负责任了。开始要求自己读更多的书,掌握更多的知识,努力克服不知之障。也开始明白听得明白和说得明白之间有太大的障碍了,我也明白人生的前奏一直在进行输入,接下来的二十年亦或是十年,要开始做输出了,但是如果不继续做输入,那么输出工作就会变得很艰难,支撑我们走下去的筹码将会越来越少。所以,三十岁的我,开始重新定义自己的生活态度了,在生活上放过自己,能减就减,包括自己的体重和老公的,把工作当自己的事对待,把教育的事放在和工作对等位置。至于养育,相信自己做的不怎么样,也就不做挣扎了。学会理财,做好家庭的财务总监,多读书,做传道士,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把每一次机会都当回事。

未来的事还有太多太多,所以,三十岁给自己的态度是,保持节奏向前冲,抓住生命中最黄金最宝贵的十年。如果再文艺一点的话,可以总结用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来勉励自己,“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如果用历史人物来勉励自己的话,就是曾国藩和邓小平。

你可能感兴趣的:(面对生活的态度)